8家金融科技公司财报透视:座次洗牌,出海吸引新玩家
北京商报
上市系金融科技公司正陆续披露2023年业绩。4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陆金所控股、奇富科技、乐信、信也科技、嘉银金科、小赢科技、宜人金科、维信金科等8家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对外发布了2023年度财报。
从业绩表现来看,8家机构全员盈利的同时,业绩增幅拉开较大差距,座次也出现较大变化。其中,奇富科技以42.85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陆金所控股则出现了营收、净利双下滑。而在实现盈利的另一面,报告期内相关机构的资产质量有所下滑,从业机构在出海、AI等方面谋求变局。
01
全员盈利
净利润座次洗牌
随着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3年财报陆续发布,8家机构全员盈利,但净利润座次重新“洗牌”。
其中,奇富科技交出净利润42.85亿元的成绩单,较2022年末同比增长6.49%。同期公司营收同比小幅下滑1.59%,为162.9亿元。
按照净利润排名,信也科技报告期内净赚23.8亿元,处于第二位置,同比增长4.5%,营业收入为125.5亿元,同比增长12.7%。净利排名第三位的宜人金科报告期内同样实现营收、净利双增,该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48.96亿元,同比增长42.54%,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74.09%,净利润同比增幅为8家机构中最大。
图片北京商报
整体来看,8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信也科技、宜人金科、乐信、嘉银科技以及小赢科技均在2023年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营收同比增幅最大的为嘉银科技,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7.1%至54.7亿元。此外,乐信、嘉银科技、小赢科技的净利润均集中在10亿—15亿元,其中乐信营收同比增长至130.57亿元,重返百亿元大关上方。
而营收排名第一的陆金所控股,成为了8家机构中唯一一家营收、净利双降的公司。报告期内,陆金所控股营业收入为342.55亿元,同比下滑41.1%;净利润为8.87亿元,同比下滑89.8%。2022年,陆金所控股净利润为87.75亿元,排名行业第一。
报告期内,港股上市的维信金科出现增收不增利。根据财报,维信金科2023年营业收入为35.7亿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4.54亿元,同比下滑14.8%。
对于2023年的业绩表现,奇富科技方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面对市场环境的挑战,公司及时调整战略打法,2023年业绩整体符合预期。取得这一业绩表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在多个业务环节都显著提升了效率,例如,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获客渠道,提升对目标客群的覆盖能力;拓展与头部电商、支付、手机应用商店等多种场景的嵌入式金融合作。
信也科技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实施客群上浮战略和风控能力,持续锁定服务消费金融和小微金融领域的优质客户,并保持风险指标处于同业低位。
陆金所控股方面提到,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推进业务模式改革。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透露,已在2023年三季度末完成了向100%担保模式过渡,2023年四季度普惠新增贷款全部由消费金融子公司作为表内贷款发放,或由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100%承担风险的业务模式下提供,夯实金融牌照的主体责任。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2023年金融科技公司的整体表现较为亮眼,但也出现了一些分化,反映出金融科技公司所处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整体来看,金融科技公司仍在持续发力中,运营效率提升产生了亮眼业绩。虽然陆金所控股有所分化掉队,但属于特例,原因在于陆金所控股刚刚完成转型。
02
资产质量承压
从业机构急调整
营收能力背后,是金融科技公司放款规模、资产质量方面的考验。根据8家金融科技公司财报数据,年内各机构放款规模、在贷余额也呈现了不同变化。
具体来看,除了陆金所控股外,剩余7家机构2023年撮合放款的规模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奇富科技撮合放款规模高达4758亿元,同比增长达15.4%;乐信促成交易额2495亿元,同比增长21.9%;信也科技促成交易额1943亿元,同比增长10.8%。陆金所控股方面,年内新增贷款总规模为2080亿元,上年同期为4954亿元。
另在在贷余额部分,截至2023年12月31日,陆金所控股、奇富科技、乐信在贷余额总额均超过千亿元水平,分别为3154亿元、1864.78亿元、12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14.1%、24.5%。宜人金科在贷余额最少,仅为183亿元,同比增长20.9%。嘉银金科方面则未披露在贷余额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机构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资产质量仍然是横亘在金融科技公司面前的一道大关。北京商报记者梳理8家金融科技公司财报发现,报告期内各家机构资产质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
以超过90天未偿还贷款的M3+逾期率为例,报告期内,陆金所控股M3+逾期率达到4.1%,较2022年末增加1.5个百分点;奇富科技M3+逾期率2.35%,较2022年末增加0.32个百分点;信也科技方面,M3+逾期率为1.93%,较上年末增加0.51个百分点;嘉银科技M3+逾期率在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报1.48%,2022年末这一数据为1.18%。
“在2023年三季度,行业资产质量下滑就比较明显了,主要还是受大环境影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公司在三季度就开始进行细化调整,主要通过控制总量增长进行风险管理。”有金融科技行业从业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
这一情况在采访中也得到验证。谈及报告期内不良率抬升的原因和资产风险控制举措,奇富科技方面指出,2023年公司资产质量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一些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所导致。针对这一情况,公司从三季度开始逐步收紧风控策略,完善客户授信体系,提升优质客户授信比例以降低风险。新放款的风险指标从2023年11月开始持续改善,存量资产的风险指标预计于2024年1、2月开始逐步改善。
乐信方面同样提到,受宏观环境叠加行业风险小周期影响,2023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有所上升。乐信在风险管理和精细化运营方面采取措施,包括精准识别优质客群基础上,持续加大新客投放的力度,面对存量客户优化授信、定价和交易策略体系。
“从去年12月开始,整体风险已见顶企稳,12月入催环比下降6%。公司CRO也在财报电话会上介绍,整体入催率在近期达到低值,相较11月已优化超10%的幅度,整体资产回收率在2024年亦从低位开始企稳。”乐信方面指出。
小赢科技也在采访中提到,公司持续密切监控资产动态,并进一步通过具体措施来提升资产质量,目前已产生积极影响。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表示,金融科技公司2023年资产下滑是多方面因素所致,年内居民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信贷违约情况有所增加。同时市场竞争加剧,部分机构调整信贷政策,降低借贷门槛招揽客户,使得逾期率抬升。
“这也要求金融公司提高审慎经营水平,比起规模层面更关注业务质量。”苏筱芮补充称。
03
海外业务“吸金”
有玩家计划入场
在行业竞争加剧、资产质量承压的考验下,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寻找新的出路,海外市场成为了公司的“第二成长曲线”。
延续2023年二、三季度的良好势头,几家对海外业务已有布局的金融科技公司继续开拓市场,带动国际收入提升。根据信也科技财报,2023年公司国际业务增长异常出色,全年国际交易量飙升至78.5亿元,未偿还贷款余额上升至12.6亿元,增幅分别为84.7%和57.5%。加速增长也推高了2023年信也科技国际收入增长,达到21.37亿元,同比增长85.9%,占公司总收入的17.0%。
在本次发布的财报中,嘉银科技未对海外业务成绩进行披露。不过在2023年三季报中,嘉银科技曾提到,公司已经在人口数量达到2亿的非洲尼日利亚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盈利能力取得明显改善。目前,嘉银科技已布局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多个新兴市场。
海外的“吸金”能力,也再度吸引了同业机构,有机构瞄准了这条赛道准备寻求突破。奇富科技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海外业务方面,公司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形成具体的布局。然而,我们认识到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将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和机会,将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力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
乐信也在财报电话会中提到,出海是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之一,目前公司在东南亚与南美初步展业,不过规模不大且发展处于相对早期阶段。维信金科则称,通过收购一家在葡萄牙银行注册的信贷机构Banco Português de Gestão, S.A.(BPG),从而进军葡萄牙及更广泛的欧洲市场。
随着新型商业模式的成熟,具备科技实力和成功实践经验、兼具敏锐市场嗅觉的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版图。但值得一提的是,想要在这其中“分一杯羹”,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监管政策、汇率波动、用户习惯、风控难题……海外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参差不齐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尤其考验着出海企业的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
面对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嘉银科技表示,下一阶段,对于海外市场的选择有着诸多考虑。“在尼日利亚地区,目前当地的汇率波动及市场风险水平的波动仍然存在,进一步实现业务规模的突破也将颇具挑战。嘉银将持续关注当地业务环境的发展趋势并对应作出下一步决策。”
嘉银科技表示,印度尼西亚是另一个重点关注的市场。在2023年底,印尼监管机构发布了新的监管政策,对降低费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监管日益严格。公司正在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并且计划通过帮助合作伙伴优化资产结构以及挖掘高质量客群等措施来应对。此外,在坦桑尼亚等具有潜力的泛非洲市场,公司也正在积极寻找布局机会。
“市场竞争激烈,参与者有更多先发优势;宏观环境继续承压,M3+人群占比仍然在提高。”谈及金融科技公司出海面临的挑战,王蓬博总结道。
不过,在苏筱芮看来,从三、五年前开始,金融科技出海就已经处于前期探索的过程中,彼时面临海外监管环境不确定性较多、风控水平较为局限等现实困境。但如今海外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减少,机构自身在海外风控等业务的探索也逐步成熟,预计后续将有更多机构进一步进军海外市场,寻找更多业务增长点。
对此,盘和林建议,谋局海外的金融科技公司宜采取本地化策略,让海外分部融入当地社会;同时,谋划战略合作策略、创新研发战略,以中国数字技术优势推进海外业务发展。
04
站上AI大模型风口
仍是下阶段发展重点
2023年同样被称为中国“大模型元年”。作为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的机构,不少金科公司亦抓住了这个“风口”,推出自研大模型或在AI上付诸研究。
一方面,众机构对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加大。例如,2023年信也科技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达5.1亿元,特别在小微服务平台建设、视觉反欺诈、多语种语音机器人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表现。维信金科研究及开发费用为1.26亿元,同比增长28.8%,专注AI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实践。
另一方面,从年报释放的信号来看,许多机构逐步探索大数据及AI大模型在金融场景的拓展和落地,实现金融“提质增效”。
“2023年四季度,乐信自研大模型开始在用户画像识别领域发挥效用。通过训练,大模型可以自动分析多种数据源,识别出用户所在行业、还款意愿等信息,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客户画像和标签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分客群精细化经营。”乐信方面透露。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各机构运用AI大模型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大多集中于营销、风控、客服方面。例如,嘉银科技的AI技术赋能包括反欺诈监测、营销获客的投放模型、客户服务的智能质检等多个维度,助力公司提升风控能力、提高获客效率以及客户服务满意度和合规性。维信金科将AI大模型技术应用于智能信贷、智能办公、智能IT、辅助风控四大维度,嵌入业务及办公全场景。奇富科技表示,AI大模型被主要运用于小微业务、对话机器人、智能营销、研发及商业分析。
而大模型强大的计算能力与智能输出带来的通常是业务效率的提高。奇富科技介绍,通过大模型构建对话金融业务场景,训练现有电销对话系统,帮助电销机器人精准理解真实用户需求,提高对答拟真度与服务专业度。经过大模型陪练机器人的帮助,电销系统通话时长提升了15.1%。在语音机器人话术生成场景,生成话术优质率已达70%。通过大模型赋能的电销座席累计覆盖了约1300万用户的沟通,使单用户动支金额提升约5%。
事实上,在对合规有着严格要求的金融行业,想要用好AI大模型,也不是件易事。在业内人士看来,大模型为金融行业创造价值增量,但落地仍面临挑战。通用大模型在金融专业知识上欠缺,对复杂市场的深度认知难;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却又需要投入专业技术与人才,考验金融科技公司的实力背景以及对大模型“幻觉”等问题的风险把控。金融科技公司自身还需更多围绕金融市场的需求发力。
“在我们看来,现阶段金融大模型就是一个效率工具,必须依托具体的业务场景才能释放能效。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用大模型把过去大数据所做的事情再重新做一遍。”奇富科技如是说道。
尽管挑战重重,在数字化浪潮下,“AI赛道”仍是金融科技公司下一阶段发展重点。苏筱芮表示,2024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或成为众机构“追逐”的方向。
正如宜人金科提到,“未来,人工智能战略将作为公司长期战略,通过投资及战略合作模式扩大公司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从金融科技领域应用扩展到更多选定的领域,赋能B2B和B2C客户以及其他合作伙伴搭建新质生产力”。
苏筱芮指出,2023年以来,金融科技领域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在“AIGC+金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预计金融科技公司将进一步探索运用科技等手段在前期做好授信工作,探索用自动化建模、智能审核等方式提升业务效率,持续挖掘数据在金融领域存在的价值潜力。
文 /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董晗萱
搜索
图文推荐
- 有豪宅“三开三罄”,二手
=$bqsr['classname']?>2024-12-24
- 关键时刻:拜登丢枪,特朗
=$bqsr['classname']?>2024-12-24
- 三季度iPhone“翻身”收入止
=$bqsr['classname']?>2024-12-24
- 消费龙头股三季报业绩增速
=$bqsr['classname']?>2024-12-24
- 海通的银行首席到国海了,
=$bqsr['classname']?>2024-12-24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