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良田吉林大安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证券时报记者 孙宪超
吉林省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省份,是北粮南调的主力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出,力争到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提高现有农田的亩产外,最大潜力在于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的改造利用。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前往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大安市采访时了解到,通过科技赋能,大安市已经探索出了盐碱地治理开发利用的“大安模式”,不但达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生态增值的目的,同时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作出了新的吉林贡献。
盐碱地上的种粮大户
王千士是大安市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用于种植水稻的1.1万亩土地皆为盐碱地,目前分别种植3000亩有机水稻和8000亩绿色水稻。“有机水稻和绿色水稻的平均每公顷产量大约在1万斤左右。”王千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据了解,王千士2016年开始通过引水洗地、大量使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对盐碱地进行改造。除种植水稻外,王千士还拥有稻米加工厂和大米品牌,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商业模式。“我们用鸭子除草,用鱼除虫,用螃蟹脱壳形成的肥料作为有机肥,助力生态环境继续向好。目前,我们的有机大米已经获得中国、美国和欧盟的三方认证。”王千士说,“盐碱地改造的成本比较高,前前后后已经投入1亿元左右。值得欣慰的是,在2021年的时候已经实现年度盈利。”
大安市海御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御农业”)经营着1000公顷的盐碱地。同王千士的经营模式有所不同,海御农业采取了“公司+农户”的形式在改造后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3月18日,证券时报记者见到海御农业总经理庞军时,他正带领工人备春耕:整理农机具、将化肥等农资搬运入库。“4月初就要开始育苗,4月20日左右引水灌田,5月10日进行插秧作业。”庞军说。
海御农业在2016年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大安市1000公顷土地的使用权,当年,海御农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将其中的30公顷盐碱地进行改造试点。自那之后,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海御农业逐年增加盐碱地的改造面积,截至2023年年末,改造的盐碱地已经达到710公顷。按照海御农业的计划,2024年计划将剩余的近300公顷盐碱地全部进行改造。
“从公司2023年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来看,现在基本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庞军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随着一些改造后土地的亩产逐年增加,公司有望尽快实现盈利。”据了解,王千士和海御农业所在的大安市拥有耕地面积340万亩,盐碱地等未利用地169万亩。虽然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盐碱地改造更是世界性难题,但是盐碱地也是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
经过多年探索,大安市已经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造、良种培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目前,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4个,新增粮食产能1.55亿斤。
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大安市通过项目改造盐碱地共计12.83万亩。仅2023年,大安市就完成了5.28万亩的建设任务,并实现了当年整地、当年治理、当年种植、当年见效。2023年改造后的盐碱地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斤以上。按此推算,4年后每公顷产量有望达到1.5万斤以上。
大安市所在的吉林省,也在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努力把吉林西部打造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吉林省在2023年就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00斤,增加粮食产量2亿斤。
科技赋能土地治理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盐碱地都可以改造为耕地,现阶段全国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等省(区)。吉林省是全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600多万亩,集中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白城市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大安市即为白城市下辖的县级市。
近年来,吉林省从上到下都将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采用科技手段赋能盐碱地改造。盐碱地改造根本目的是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目前,盐碱地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改造、物理化学改造、生物改造以及一些农艺措施。吉林省以大安等地为核心区域进行盐碱地改造的探索,已经走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是国内唯一从事苏打盐碱化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研究、示范与服务的国家级野外台站,通过科技手段采取一系列的土壤改造措施,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粮食产能。
“我们试验站攻克了以稻治碱和以草治碱关键技术难题,创建了以酸性磷石膏等长效缓释土壤改造剂构建良田为基础,选种耐盐碱、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为支撑,以密植栽培、侧深施肥等配套良法为保障的‘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模式,只需一次改造即可使碱地变良田。”该试验站的王明(金麒麟分析师)明副研究员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即便是重度盐碱地利用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技术,经过3年至5年的科学改造,也可以实现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的转变,开发利用的潜力十分巨大。
据介绍,鉴于以稻治碱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可以复制,因此吉林省已将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列入农业十大重点主推技术。
2022年,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大安市建立了盐碱地改造示范基地,邀请多家技术团队开展种植实验,共评选出“脱硫石膏改造”“酸性磷石膏改造”“硫酸铝改造”“有机硅改造”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熟技术,为吉林省盐碱地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另外,吉林省通过一系列科研攻关项目的顺利实施,育成了耐苏打盐碱性达到3级的水稻品种吉粳129、吉粳155,筛选出中吉602、吉育232、吉育303等耐盐碱大豆品种,培育出耐中度盐碱的吉杂236、吉杂229等粳高粱杂交种以及吉杂238、吉糯杂3等糯高粱杂交种。创建了以秸秆还田与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研发了盐碱地水田灌排洗盐技术等。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为吉林省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盐碱地改造是一个系统治理工程,土地整理、改良培肥、种植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王明明说。
社会资本参与改造
“基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降低政策风险等因素的考虑,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改造十分必要。”王长志说。
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吉林省在《关于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中提出,创新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土地整治项目组织和实施方式,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管理。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根据土地整治相关规划计划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白城市也在积极引导多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奖补办法》《白城市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办法》等,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阶段已经有一批外埠企业进驻大安,参与到盐碱地改造当中。例如,具有清华大学背景的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施用脱硫石膏改造剂,达到了一次改造、当年见效、长期有效且高产的作业目标,该改造剂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
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下称“河北硅谷”)2021年开始在大安市参与大规模治理重度盐碱地土壤工程。2022年,河北硅谷在大安市承担了3万亩重度盐碱地土壤改造工程,经实打实测亩产达到558.85公斤,实现了一年变良田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参与大安市盐碱地改造,河北硅谷于2022年12月在大安市设立了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吉林硅谷”)。
“2024年4月,吉林硅谷将在大安市新承接一个1200公顷的重度盐碱地土壤改造工程,届时累计承接的重度盐碱地土壤改造工程总面积将达到5000公顷。”据吉林硅谷种植部经理冯振南介绍,整个工程的周期是4年,第一年是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造,后三年则是对土壤进行培肥。这些土地经政府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将返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发包接续耕种。
冯振南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大安的盐碱地主要是苏打盐碱地,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苏打盐碱地弊端主要体现在土壤pH值比较高,比较重的在9.5至10.5之间;土壤透气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低。
“苏打盐碱地治理难度比较大,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个顽症。大安市盐碱地治理取得了很多成绩,社会资本在其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冯振南说,盐碱地治理前期投入较大,并且回报周期较长,这对于普通百姓的介入构成一定的门槛。社会资本因为具有资金、人员和技术等方面优势,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持续进行投入,推动了大安市盐碱地的加速治理。
事关粮食安全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4186.5万吨(837.3亿斤),连续3年稳产在8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在全国排名第四。其中,单产稳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目标是,力争到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增产的200亿斤粮食全部作为商品粮供给全国,按全国每天口粮需求70万吨计算,够全国人民吃半个月,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将起到压舱石作用。
想要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制定的目标,除了提高现有农田的亩产外,最大的潜力在于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改造利用,这也是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的底气所在。
在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中,白城市计划新增粮食产能50亿斤,占全省新增200亿斤粮食产能的四分之一。
着眼长远,吉林省在《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2025年,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166万亩;2035年,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65万亩。“大安市的承担的任务是到2035年新增耕地148.63万亩,占全省的42%,新增耕地主要来自于盐碱地改造。”王长志介绍。
王长志说,现阶段,大安市通过“大安模式”已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生态增值的“四增”目标。
“不论是将盐碱地改造成水田或是草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都非常明显。在盐碱地改造示范区,不但空气质量、土壤环境明显改善,而且还真正实现了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王长志说,从更高的层面考虑,盐碱地改造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更加有底气。
王明明也认同王长志的说法。王明明说,当今世界局势日趋复杂多变,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关注。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将盐碱地改造为良田,将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的总体产量,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搜索
图文推荐
- 14700000000,美国大选究竟有
=$bqsr['classname']?>2024-12-26
- 有人赚麻了,也有人亏麻了
=$bqsr['classname']?>2024-12-25
- 43家上市券商三季度成绩单
=$bqsr['classname']?>2024-12-25
- 分析师警告:通胀不会消失
=$bqsr['classname']?>2024-12-25
- 尾盘:美股维持上涨局面亚
=$bqsr['classname']?>2024-12-25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