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健康新闻传播专业性 “全球健康新闻奖学金”第四届学员毕业

2019-01-09 09:47已围观

“罕见病缺药不只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过去大家关注更多的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其实也应该关注罕见病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1月8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二楼举办的一场毕业典礼上,《南方周末》记者马肃平分享了自己关于罕见病组织如何推进药品可及性的研究。央视网记者张恪忞也分享了她关于长期照护险在15个城市试点情况的研究,不仅阐述了现状,还通过访谈的形式分析了下一步推进的方向与困境。两个研究都被在场嘉宾评价为“非常有意义。”

马肃平和张恪忞都是“全球健康新闻奖学金”项目第四期的学员。“全球健康新闻奖学金”项目由财新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同主办,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独家赞助,财新传媒提供媒体支持,旨在帮助新闻工作者继续深造,推动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领域新闻的发展。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包括她们在内的来自不同媒体的10名记者,入选第四期“全球健康新闻奖学金”项目,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访问学习,完成了包括高级公共卫生、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科目160个学时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参加相关主题讲座,并与医学卫生界知名专家近距离互动交流,通过相关课题论文答辩。

财新网副总编辑任波在毕业典礼上说:“健康问题太重要,关乎人的生命,也关乎社会公平,由于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也要求媒体有极高的专业性。”任波指出,就在学员们学习的四个月时间里,健康领域发生了多起重大新闻,如全球首对基因编辑双胞胎婴儿出生、保健品公司权健陷入传销争议、社交软件成为未成年人感染艾滋病新渠道,等等。她强调,许多媒体人明知话题富有争议,仍然敢于触碰坚硬的问题,体现了媒体责任,但在此过程中,媒体人应当始终保持严谨、客观和专业,这也是此次项目意义所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说:“这个项目从规模上说不大,但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孟庆跃表示,2019年是新医改十周年,也是对“健康中国”建设非常重要的一年,如何利用新闻平台记录和推进这一进程,颇有价值。公共卫生的很多课程讨论都从人群角度出发,新闻有时从个体视角透视,“可以从不同视角,从个体到群体,更全面地评价和分析医改进程,了解下一阶段还有哪些难题。”

强生(中国)公共卫生负责人郑嵘女士表示,强生一直希望通过“全球健康新闻奖学金”项目,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健康报道的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她指出,目前不管是健康还是传媒行业,都在面临快速变革,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永恒不变,媒体从业者应当会利用先进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向大众传达正确的健康信息。

参加毕业典礼的,还有过往参与此项目的访学记者,他们特意前来祝贺学弟学妹。“全球健康报道奖学金”项目迄今已举办四届,共有40名来自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的记者入选,进修访学。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