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2018-12-10 14:59已围观

从雷克萨斯因 被国产化 而传出的媒体黑名单,到戴姆勒拟增持北京奔驰股份的 传闻 ,12月的第一周,汽车圈依旧热闹,谈资甚多,如同整个2018年。

面对传闻,尤其是面对对企业一方并不有利的消息时,雷克萨斯的公关人员在微信群中回应 属不实信息 ;而北汽集团则发布官方声明称 没有此事 。

汽车圈内两件看上去并没什么联系的事情,一家是雷克萨斯,一家是北汽集团,却分别在官方回应之后,有了类似的宿命 回应无效。

不实信息 、 没有此事 ,看上去掷地有声的企业公关回应,并没能让舆论就此消停。 雷克萨斯黑名单 上了热搜,有关戴姆勒增持股的猜测和相关报道也此起彼伏。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心中已有的那个答案,而非官方回应。甚至,公关发布的官方声明,有些时候不仅没能起到 扑火 的效果,反而 火上浇油 ,让舆论有了新的谈资,亦成为日后 被打脸 的证据。

官方声明 这四个字愈发无效,不仅是在汽车行业。2018年可谓中国大公司危机集中爆发的一年。滴滴、自如、华大基因、中兴通信、碧桂园、鸿茅药酒、万达、京东 一系列或因企业价值观偏差,或是公关决策失当,甚至是因企业家自身行为不当而引起的种种危机事件,每一次事件背后,都有企业的公开回应;而每一次回应背后,都在考验着民众与企业之间的信任。

而最容易破坏信任的事情,就是企业在给出掷地有声、态度鲜明的公开辟谣之后,屡次 被打脸 。

2018年7月,有外媒称宝马计划增持华晨宝马股份;消息爆出后,有记者向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求证,后者称该消息为 瞎扯 ;三个月后,华晨宝马股权变更落下实锤。

2018年10月,有媒体曝出万达或将脱手文旅业务;隔天,万达集团一纸声明,说 消息失实 ;12天后,万达发布公告称已出售文旅业务。

类似事件数不胜数。就像 狼来了 的故事,被 打脸 的次数多了,信任就少了。除了 明面上 被打脸,还有 暗地里 被打脸。对于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譬如黑公关事件,即使企业做了官方否认,冲突看上去得到了解决,但依旧不能消除暗地里 被打脸 的争议,因为黑公关是一件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基于现实和经验作出的判断,和企业官方声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争议就此产生。

正如本周汽车圈的两大热议事件:雷克萨斯的国产化和戴姆勒的增持股份,这两件事情均有可能发生的背景性因素。雷克萨斯 国产化 的消息不绝于耳,是几乎每年都会被拿出来问一次的热点话题;而基于宝马控股华晨宝马的先例,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驰亦有 大势所趋 的案例支撑。

在信息以光速传播的时代,企业的任何重大决策都有可能引起舆论的关注。在商言商,对于企业而言,一些商业策略和规则决定了企业在正式确认、公布某些重要消息之前,须得保密。但如何得体回应公众?如何不让 官宣 沦为一种无效套路?这是考验企业公关决策的时候了。

曾有一位公关从业者说,他认为 公关的工作是要把窗帘拉上,不让光进来,等到要宣传的时候再把窗帘打开。 而现实中,能如此掌握火候的公关决策者并不多见。在很多企业危机中,公关都是一边灭火,一边被打脸。这源于公关更多地充当了 临时消防员 的角色。

只是,若想消灭安全隐患,功夫在平时。

首先,企业应该确立 真诚 、 平等 、 开放 的沟通态度。这既是对公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其次,在企业有重大决策的过程当中,除了相关业务部门之外,也应该让公关团队适时、适当地参与决策的前、中、后期,知晓重要信息,做足预案准备。只有在平时做足了功课,才不至于发生紧急状况时,过于被动。

危机时刻,要想让 官宣 起到应有的效果,就需要在平时维护好 官宣 的形象。这不仅是一个公关团队要做的功课,也是一家企业应有的态度,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