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QE”不会发生

2024-07-01 14:25已围观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北京商报

  近期市场上关于央行购买国债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不少声音担忧这是否预示着“中国版QE”的来临。然而,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的多次澄清及最新表态来看,这种担忧显然是多余的。

  6月19日,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再次强调,央行将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并不意味着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而是作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来定位。这一声明清晰地划定了央行操作的边界,也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号。

  首先,我们要明确量化宽松(QE)的前提条件:名义利率触及零下限。然而,目前中国的主要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仍保持在1.8%的水平,距离零利率下限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实施QE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并不成立。

  其次,央行买卖国债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常规操作,与QE有着本质的区别。QE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持续扩张,而国债买卖则具有双向性,其目的在于调节市场流动性而非单纯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央行此举更多的是为了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持市场的稳定运行。

  历史上,也曾有过靠着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十年前,随着外汇占款减少,才发展完善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

  随着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有利于市场利率曲线更加完整,以此实现央行对市场利率政策上的“精准滴灌”。但近期以来,央行购买国债问题也被解读为放松的信号,进一步加大了债券市场的投机情绪。

  在央行操作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显得尤为谨慎。无论是市场的盲目追随还是博弈,央行入场所引起的震动实际上已远超其原本期望的“引导市场利率”的目标效果。这也正是央行长期以来对“买卖”国债持谨慎态度的根本原因。

  潘功胜还透露,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需要同步研究优化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多个方面。这再次证明了央行在操作过程中的严谨和细致。

  从最新的货币政策定调来看,央行当前更注重的是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这意味着央行在运用政策工具时,将更加注重平衡和稳健。购买国债作为工具之一,并非当前的优先级选项。

  在我国央行常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的背景下,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变得尤为重要。央行需要向市场和公众传递清晰、透明的政策信号,以增强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

  正如潘功胜所言,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