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领导人三次高频率通电话 透露了什么信息?
2020-06-05 17:51已围观次
6月3日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拨通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三次电话。如此高频率,不多见。
谭主数了一下,疫情以来,与中国领导人通话三次的国家只有三个,俄罗斯、法国,还有德国。
三个当中,除了老朋友俄罗斯,另外两个都是欧盟国家。显然,中欧关系正在释放出一些新讯号。 这些讯号,藏在三通电话当中。
相互支持
1月22日的第一通电话,信息量很大。
先来看看习近平的判断:“今年中德、中欧有多项重要政治议程”“两国合作已经超越双边范畴”“今年对中欧关系是重要的一年”……默克尔的说法也很有默契:“德中共同点很多,希望双方在各层级保持富有成果的对话和交流”“欧中今年将有一系列重要议程”……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节奏,但也让各国以另一种方式理解了合作的意义。 谭主看完中德领导人的三次通话内容,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一个词,相互支持。
早在第一通电话时,默克尔就表达了关心,说愿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协助。谭主还记得一位叫张思丽雅的德国放射科医生,仅她一人就协调德国红十字会及政府向湖北捐赠了14.7吨医疗物资。
到了3月25日第二通电话,中国最先说的词就是铭记在心。此时全球疫情蔓延,德国确诊病例超过3.5万例,中国“感同身受”,并且“愿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继续”二字,透着温度。
相互支持,是投桃报李。
第二通电话里,默克尔特别提到了一句话:“德方主张基于事实,秉持客观公正立场,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这句话,意有所指。
某些国家抗疫不力,就开始炮制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言论。不少德国政要早早就站出来声援中国,默克尔的话谭主印象最深:
“中国采取了果断、有力防控措施,付出了巨大努力,德方高度赞赏,愿继续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帮助,开展合作。”
至于后来的索赔谬论,德国的态度也很明确,要感谢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应对大流行才是当务之急。
相互支持,是理性公正。
到了第三通电话,说的最多就是合作,共同支持世卫组织,共同帮助非洲抗疫……这些话在不久前举行的世卫大会上,中德领导人也都提了。
但就在几天之前,美国终止了与世卫组织的关系。不仅如此,美国还曾试图将德国新冠疫苗生产企业迁入美国,独享专有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德国在通话中特别赞赏了中国研制出的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
相互支持,是坚定合作。
一场疫情,扰乱了既定的安排,但也让沟通多了,信任多了。不止于此,当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阴霾,中德更加明白了彼此的不可或缺。
维护产业链 供应链稳定
就在中德领导人第三次通话前后,两架从德国返回中国的复工复产包机从法兰克福起飞,第一架5月30日到了天津,第二架6月4日到了上海。约400名乘客大多数是德国在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这正是通话中提到的中德“快捷通道”,也是疫情发生后第一批次从欧洲包机飞往中国的航班。
回中国的目的很明确,正是习近平和默克尔在通话中达成的共识: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进复工复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谭主注意到,第一架落地天津的航班里,有西门子能源中国区CFO,目前,西门子在中国的生产已经全面恢复。在给谭主的回复中,西门子对中国的复工复产充满信心:“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完善的产业价值链,能够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底气来源于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优势,这不仅仅是西门子的感受,也是不少德企的共识。
坐落在青岛的中德生态园,有85家外资企业,全球疫情所带来的震荡中,中国市场成了一些企业的稳定器。
全球疫情暴发期间,园区内的德国曼泽纳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不仅没受影响,还扩大了,成为了该公司在全球销售指标完成最好的一个子公司。园区搭建的线上平台“中德商通”上,一些德国商品的销售额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
更为重要的是,中德产业链深度互补,中国其它行业企业的复工复产为德企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做好了铺垫。
中国社科院学者赵俊杰告诉谭主:
“德国很多零部件需要中国供货。德国产业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需要中国在中下游这一块把它链接起来,否则的话德国制造是不完整的。”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门类齐全;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高端精尖。 中国与德国,都有做好制造业的共识,而对彼此的需要,也在疫情中被愈加凸显。
正因如此,中德产业的合作在疫情之下不退反进。就在前几天,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集团大众汽车一次性斥资21亿欧元,相当于166亿元人民币,投资入股安徽集团和动力能源企业。这是德国对疫情后中国市场的信任与信心。
庞大的市场加上深度铆合的产业链,正在让中德经济苏醒,也正在给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
为全球注入确定性
当全球疫情逐渐平稳,经济正在苏醒,中德的重要议程也开始重启。对照三次通话的内容,一些相似甚至相同的措辞贯穿始终。
第一通电话,默克尔说的很具体:今年欧中将有一系列重要议程……特别是在欧中投资协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中东欧国家同中国合作是欧中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通电话,习近平说:中德双方要继续做好重要政治议程筹划,持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第三通电话,中方的说法是,中德、中欧之间正在商谈一系列重大政治交往议程;德方的说法是,德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推进德中、欧中重要议程。
反复提及的政治议程,其实已经显示在了双方的日程表里。
第一个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就在上个月末,中欧双方花了五天时间以视频方式举行了第二十九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过去三个月,谈判也很紧凑,一共举行了三轮。
这个谈判已经经历了7年,20多轮,按照计划,有望在今年完成。
第二个是中国-欧盟峰会。这个峰会由德国倡议发起,中国领导人与27个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将一起出席,前所未有。中德欧三方一直就峰会筹备工作保持密切沟通,各方都愿意举办这样一个峰会,恰恰体现了中欧关系到了一个高度紧密的阶段。
现在,中欧之间已经有了70多个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在单边主义、反全球化的声音又开始露出苗头的当下,中欧之间这样的行动再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坚持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共同为不确定的世界增加确定性。
关键,在于“共同”二字。几天前,德国总理默克尔直播了她的欧盟理事会外交安全政策议程,在会上,她多次提到了中国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默克尔描述的很具体:
“不仅在贸易范围内,要有决心承认中国在国际机构当中占有的一席之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卫生安全领域也可以而且必须与中国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其实也是在告诉世界,应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玉.渊.谭.天
谭主数了一下,疫情以来,与中国领导人通话三次的国家只有三个,俄罗斯、法国,还有德国。
三个当中,除了老朋友俄罗斯,另外两个都是欧盟国家。显然,中欧关系正在释放出一些新讯号。 这些讯号,藏在三通电话当中。
相互支持
1月22日的第一通电话,信息量很大。
先来看看习近平的判断:“今年中德、中欧有多项重要政治议程”“两国合作已经超越双边范畴”“今年对中欧关系是重要的一年”……默克尔的说法也很有默契:“德中共同点很多,希望双方在各层级保持富有成果的对话和交流”“欧中今年将有一系列重要议程”……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节奏,但也让各国以另一种方式理解了合作的意义。 谭主看完中德领导人的三次通话内容,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一个词,相互支持。
早在第一通电话时,默克尔就表达了关心,说愿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协助。谭主还记得一位叫张思丽雅的德国放射科医生,仅她一人就协调德国红十字会及政府向湖北捐赠了14.7吨医疗物资。
到了3月25日第二通电话,中国最先说的词就是铭记在心。此时全球疫情蔓延,德国确诊病例超过3.5万例,中国“感同身受”,并且“愿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继续”二字,透着温度。
相互支持,是投桃报李。
第二通电话里,默克尔特别提到了一句话:“德方主张基于事实,秉持客观公正立场,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这句话,意有所指。
某些国家抗疫不力,就开始炮制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言论。不少德国政要早早就站出来声援中国,默克尔的话谭主印象最深:
“中国采取了果断、有力防控措施,付出了巨大努力,德方高度赞赏,愿继续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帮助,开展合作。”
至于后来的索赔谬论,德国的态度也很明确,要感谢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应对大流行才是当务之急。
相互支持,是理性公正。
到了第三通电话,说的最多就是合作,共同支持世卫组织,共同帮助非洲抗疫……这些话在不久前举行的世卫大会上,中德领导人也都提了。
但就在几天之前,美国终止了与世卫组织的关系。不仅如此,美国还曾试图将德国新冠疫苗生产企业迁入美国,独享专有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德国在通话中特别赞赏了中国研制出的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
相互支持,是坚定合作。
一场疫情,扰乱了既定的安排,但也让沟通多了,信任多了。不止于此,当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阴霾,中德更加明白了彼此的不可或缺。
维护产业链 供应链稳定
就在中德领导人第三次通话前后,两架从德国返回中国的复工复产包机从法兰克福起飞,第一架5月30日到了天津,第二架6月4日到了上海。约400名乘客大多数是德国在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这正是通话中提到的中德“快捷通道”,也是疫情发生后第一批次从欧洲包机飞往中国的航班。
回中国的目的很明确,正是习近平和默克尔在通话中达成的共识: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进复工复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谭主注意到,第一架落地天津的航班里,有西门子能源中国区CFO,目前,西门子在中国的生产已经全面恢复。在给谭主的回复中,西门子对中国的复工复产充满信心:“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完善的产业价值链,能够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底气来源于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优势,这不仅仅是西门子的感受,也是不少德企的共识。
坐落在青岛的中德生态园,有85家外资企业,全球疫情所带来的震荡中,中国市场成了一些企业的稳定器。
全球疫情暴发期间,园区内的德国曼泽纳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不仅没受影响,还扩大了,成为了该公司在全球销售指标完成最好的一个子公司。园区搭建的线上平台“中德商通”上,一些德国商品的销售额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
更为重要的是,中德产业链深度互补,中国其它行业企业的复工复产为德企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做好了铺垫。
中国社科院学者赵俊杰告诉谭主:
“德国很多零部件需要中国供货。德国产业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需要中国在中下游这一块把它链接起来,否则的话德国制造是不完整的。”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门类齐全;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高端精尖。 中国与德国,都有做好制造业的共识,而对彼此的需要,也在疫情中被愈加凸显。
正因如此,中德产业的合作在疫情之下不退反进。就在前几天,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集团大众汽车一次性斥资21亿欧元,相当于166亿元人民币,投资入股安徽集团和动力能源企业。这是德国对疫情后中国市场的信任与信心。
庞大的市场加上深度铆合的产业链,正在让中德经济苏醒,也正在给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
为全球注入确定性
当全球疫情逐渐平稳,经济正在苏醒,中德的重要议程也开始重启。对照三次通话的内容,一些相似甚至相同的措辞贯穿始终。
第一通电话,默克尔说的很具体:今年欧中将有一系列重要议程……特别是在欧中投资协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中东欧国家同中国合作是欧中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通电话,习近平说:中德双方要继续做好重要政治议程筹划,持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第三通电话,中方的说法是,中德、中欧之间正在商谈一系列重大政治交往议程;德方的说法是,德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推进德中、欧中重要议程。
反复提及的政治议程,其实已经显示在了双方的日程表里。
第一个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就在上个月末,中欧双方花了五天时间以视频方式举行了第二十九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过去三个月,谈判也很紧凑,一共举行了三轮。
这个谈判已经经历了7年,20多轮,按照计划,有望在今年完成。
第二个是中国-欧盟峰会。这个峰会由德国倡议发起,中国领导人与27个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将一起出席,前所未有。中德欧三方一直就峰会筹备工作保持密切沟通,各方都愿意举办这样一个峰会,恰恰体现了中欧关系到了一个高度紧密的阶段。
现在,中欧之间已经有了70多个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在单边主义、反全球化的声音又开始露出苗头的当下,中欧之间这样的行动再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坚持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共同为不确定的世界增加确定性。
关键,在于“共同”二字。几天前,德国总理默克尔直播了她的欧盟理事会外交安全政策议程,在会上,她多次提到了中国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默克尔描述的很具体:
“不仅在贸易范围内,要有决心承认中国在国际机构当中占有的一席之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卫生安全领域也可以而且必须与中国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其实也是在告诉世界,应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玉.渊.谭.天
搜索
广告位
图文推荐
- 免签国家范围再度扩容上市
=$bqsr['classname']?>2024-12-26
- 岚图汽车卢放:用户本质上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隔夜要闻:美股收涨英伟达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长安期货范磊:增产推迟地
=$bqsr['classname']?>2024-12-26
- 苹果季度营收超预期,但大
=$bqsr['classname']?>2024-12-26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