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企业已在中国创新发展中呈现出主体性作用

2018-12-10 08:00已围观

驱动创新的基础是什么?简单说有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是主体。第二、体系是支撑。第三、人才是第一资源。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建在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主办的 2018三亚财经国际论坛 上表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高建

为什么说企业是主体呢?高建认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如果按照国家的战略来说,事实上是通过若干的目标来完成的,包括掌握核心技术。 作为一个国家,把资金投在研究开发,都投哪儿了呢?在2000年以前主要不在企业,2000年以后,主要在企业。从现在经费的构成来看,企业在整个研发投入中占的比重是最高的,2015年已经达到了76%。

此外,高建还介绍,在发明专利方面,2015年企业能得到的发明专利已经超过了15万,大学和科研机构加起来也就它的1/3多一点。因此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中,企业主体性已经呈现了。

高建认为,一个企业的生存还是得遵循基本的竞争和市场规律。一般的企业可能以烧钱为主,它每一次的花费是为了以后能够发展的更好,有更多的预期,有更多的投资,每次新的投资给它一个更高的估值,意味着有更好的未来。这是它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一个企业自身在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下,企业发展中现金流量越来越少,或者竞争力越来越差,这样是不可持续的。

以下为发言实录:

高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通过PPT谈一下个人的看法。我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是关于创新创业的,我在的系叫创新创业与战略系。

今天的话题是探讨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什么驱动创新?因为作为新的发展的力量核动力,什么来驱动这个动力?创新。什么驱动创新呢?跟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交流。

驱动创新的基础是什么?简单说有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是主体。第二、体系是支撑。第三、人才是第一资源。

为什么说企业是主体呢?下面做一个分析。背景,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十九大报告里也能看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如果按照国家的战略来说,事实上是通过若干的目标来完成的,包括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要求是全面的掌握核心技术,因为这是实现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另外,发展高科技和要推出一些重大的创新。开展更加深入的和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重大工程。比如粤港澳大桥的建设,就是重大工程。

为什么说企业是主体呢?从这个表可以看到,红颜色是2000年,2000年是个分水岭,中国2000年以后就进入到科技起飞的时代。所谓科技起飞,就是研究开发的投入战GDP的比重达到1%以后,往往会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2%,而作为一个创新驱动的国家,达到2%是标志之一。中国是在2013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

作为一个国家,把资金投在研究开发,都投哪儿了呢?在2000年以前主要不在企业,2000年以后,主要在企业。为什么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才能驱动创新呢?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这个时代,不管是现有的企业还是新生的企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为从现在经费的构成来看,企业在整个研发投入中占的比重是最高的,2015年已经达到了76%。

另外一方面,作为中间产品 发明专利。2000年以前,企业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大学和科研机构。2000年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15年企业能得到的发明专利已经超过了15万,大学和科研机构加起来也就它的1/3多一点。可以看到,中国创新发展中,企业主体性已经呈现了。

中国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引进和消化吸收,而是靠研发投入。

从这三个方面就能说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首先,企业是主体。

第二,体系是支撑。不管是现代的企业还是新企业。当你把一个企业做起来,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说,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首先得有来源,既来源于大学、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企业,企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分拆出去和别人合作,这是源泉。大家知道,创新的努力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激发这个源泉,后续不管是通过孵化、通过成长,还是通过资本市场,都能够让创新不断发展下去。所以说,这个体系是支撑。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要推动创新需要一个体系的建立。这地方也有一个支撑体系,既有政府的帮助,也有大学的支持,也包括了知识产权,土地的政策,以及提供一些便捷的服务,甚至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它是一个体系化的、生态化的组成,才有可能推动创新。

从体系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企业在长大。从规模来看,经过科技园,经过创新的集群,最后变成产业的集群。红颜色里面,更大的区域,像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这都是形成中国未来创新格局产业形态的一种构成。

第三,什么驱动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总书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咱们现在发展靠创新,所以创新是第一动力。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最后都是靠人,靠人的能力。对于人这种资源的能力产生,主要是靠两方面:一是现在已经形成的组织和培养的人才,主要要有好的激励。二是培养能够推动创新的人。所以,我们说未来人才靠培养,现有的人才靠激励。

在人才培养上,我顺便介绍一下我们经管学院有一个未来科技的EMBA项目,创新驱动未来,科技引领发展,这和国家大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突出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这样一个根本需要。清华有非常强大的进行学科交叉的基础,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至少从科技方面是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

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未来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的特征呢?我们认为,至少有前瞻性,有原创性,有战略的眼光,也有整合的思维。在这种思考之下,我们创办了一个新的项目,想对中国未来能够成为创新的领军人物的人作为培训对象,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特别是基于技术创新、基于创新驱动的要求的所谓的产业领袖。这和我们刚才讲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完全相适应。

今天在座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一方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希望加入到清华经管的队伍中来,在未来成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军人才。

我简要做这么一个介绍。谢谢大家!

苏琦:问高书记一个问题,您讲的企业家为主体非常好,但我最近注意到一种现象,大家一下子对企业家赋予的期望过高,除了盈利之外,要加大研发投入,不能光唯利是图,好像企业投得多总量大,就是民族英雄,就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这里面是不是也存在企业有自己的产品盈利周期,研发有自己的规律,基础研发和企业研发怎么样更好的分工和兼顾,就像有的说的今年100亿搞芯片搞不成,明年200亿。

高建:企业家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生产型的,这个生产型不是指的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概念,就是它能创造新价值。一种是属于寻租型的,套利,社会上这个事情不管有没有社会价值,只要挣钱就行。当我们去看一个企业家的时候,希望这个企业家创立一些正向的东西,而不是负向的东西。

从企业家来说,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有的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早是这样的。但也有些人把发展作为梦想实现的基础,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主持人说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从古到今或者从中到外是共通的。但你说企业家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召唤就不去考虑自身的生存,这还是本末倒置的,可以有一些国家的使命,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也有这个使命。一个企业的生存还是得遵循基本的竞争和市场规律。一般的企业可能以烧钱为主,它每一次的花费是为了以后能够发展的更好,有更多的预期,有更多的投资,每次新的投资给它一个更高的估值,意味着有更好的未来。这是它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不盈利,但是具有的盈利的前景。如果一个企业自身在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下,企业发展中现金流量越来越少,或者竞争力越来越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是不可持续的。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是正常的,对社会创造价值是必需的,但必须在市场竞争中遵循基本的发展规律,而不是超越这个规律,而做一些它承担不了的职责。

苏琦:其实我刨的坑是,咱们现在资本市场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支撑作用到底是足还是不足呢?

高建:我补充一下这个话题,推科创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想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科技企业发展有两个特点:第一、有的时候它的波动是比较大的,它的成长往往有爆发力,但不能很快有爆发力。第二、往往一开始以烧钱为主,不太容易有收益。一般的资本市场上市规则,他们是很难满足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IPO的通道是对它畅通的,VC也愿意承担一部分职责,它可以以非上市的公司作为投资对象。现在甚至说由于VC的追捧,有一些初创企业可能出现市值的倒挂,表明在上市之前,已经有资本的力量在那儿。如果上市和资本的力量对接,而不是与一般成熟的公司上市按照一个标准进行,肯定是有利于新兴企业发展的。包括要把一些在海外上市比较优质的企业吸引回来,这也是一个趋势,至少呈现了一种信号,只是这种信号是不是能够有助于新的企业发展,还要看。

我们一直研究新三板,新三板上万家企业,里面有一批企业是比较有成长性的。新三板可能不如科创版更有利于科技企业的发展,科创板的推出,对现在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独角兽的科技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苏琦:好,最后请各位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高建:我是来自于清华经管学院,是培养领袖的一个摇篮,和今天的话题相关,就是我们培养具有未来科技思维的领军人才,才会有助于我们在创新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也才能做得更强。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