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国:虽然AI在互联网时代会取代工人,但它还是由人操作的工具

2018-12-08 16:33已围观

鸿海董事、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裁 富士康大学创校校长 陈振国

讯 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AI会取代很多工人。但其实它依然是个工具,最终解铃还需系铃人解,还需要人操作。 12月8日,鸿海董事、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裁 富士康大学创校校长陈振国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主办的2018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

陈振国介绍,外界常说学校教的跟企业所需求中间,落差到底有多大?我19年前加入富士康之前,是美国德州大学一个分校的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院长,从现在的角度看,我当时在学校里所教的,不管是制造、机械、电机,甚至生物、化学等等课程内容,跟我现在富士康100多万名员工所从事的制造工作相比,中间落差真的很大。

对于落差的具体体现,陈振国举例,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教科书,通常是晚了几年,整理出来再编成课程,再发表,跟业界的发展会有三、到五年的滞后。第二,老师本人对企业的经验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果一个教授对企业的经验不熟悉,他对于课程将来会用在什么地方的判断也会有所欠缺。第三,在学校里学生最缺的是三个东西:一是实习的经验。二是从事应用课题的项目。三是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同事,不是很了解。

陈振国表示,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AI会取代很多工人。现在讲互联网经济或数字经济,但制造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实体经济还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富士康大学40多年是在基础教育上下功夫,不管是课程还是内容、平台、服务,都会跟学校、企业界一起合作。让富士康在AI时代来临,员工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尽一份力量。AI最近炒的沸沸扬扬,人心慌慌。但其实它是个工具,最终解铃还需系铃人解,还需要人操作。

以下为发言实录:

陈振国:谢谢主持人。今天很荣幸到这个场合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过去,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企业界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心得。

今年刚好是我从本科师范大学毕业的40年,我也教过初中,当时我教学生就是所谓的放牛法,就是不准备升学的小孩子。当我送他们进了工厂的时候掉了眼泪,因为我不知道他们进了工厂当了一个专员后,未来的生涯是什么样子。

19年前,当我有机会加入富士康,我就把学校的整套培训移植到富士康来。当小孩子从学校毕业之后,他另外一个学习的阶段才刚刚开始,不管原来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或者是初中、中专、技校,都没有关系,我希望这些小孩子能利用晚上或者周末,能够在我们安排的关于人文素质、工作技能、管理技巧方面等一系列的课程,让他们学习。我们请学校的老师到我们公司来,当然也利用互联网的手法,也有APP,也有云具教学,也有面授,让他们中专升本科,本科升硕士,硕士升博士,当然还要经过各个高校的考试,富士康大学没有资格给学位。按照学校博士班的课程念完之后,他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尤其AI会取代很多工人。富士康在国内有110万同仁,应当是民营企业里同仁最多的。也一样,我们有很多同仁是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现在讲互联网经济或数字经济,但制造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实体经济还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当然,当AI的时代来临,我们怎么样面对这个时代的来临,你们可能觉得很惊讶。在公司里,我们要求所有的工程师必须选修人工智能课,你们就可以想象,几万人必须学人工智能的课程。我们在师资的培养和课件的制作,甚至在应用里,课题的设计是有一组在做这个事情。

我们也常常讲,学校教的跟企业所需求中间到底落差有多大?我19年前加入富士康之前,是美国德州大学一个分校的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院长,从现在的角度看,我当时在学校里所教的,不管是制造、机械、电机,甚至生物、化学等等课程内容,跟我现在富士康100多万名员工所从事的制造工作中间落差有多高,我跟大家讲,落差真的很大。所以,我自己觉得很幸运,有机会跟以前在学校所教的理论和实际做论证。

最近我也把自己在公司集团的工作做了调整,我希望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将过去富士康40多年在基础教育上的,不管是课程还是内容、平台、服务打造出来,跟学校也好,跟企业界也好,一起合作,让富士康在大家对于AI时代来临,员工何去何从的问题,可以尽一份力量,因为他必须要升级,必须要转型。

40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张校长告诉我们一件事情, 教育本身不只是一个职业,一个工作。 他希望所有的毕业生把教育当做一个事业,是一生不断追求要完成的理想。我到这个年龄了,我把它当做是一个职业,希望能够把我们过去的经验传授下去,尤其是我深信,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智慧,比如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二十几年前在美国我拿到了研究的课题,如何教航天员学习怎么把教材模组化,怎么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IT技术让他的学习效率提升,甚至我们知道,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遗忘。所以,怎么样整合学习曲线跟遗忘曲线,预测你什么时候需要学习。这是我们早期从事的AI的工作。当然,今年是我从事AI研究工作和应用的第35年了,最近这个题目炒的沸沸扬扬,人心慌慌,其实它是个工具,最终解铃还需系铃人解,还需要人操作。我们常常讲的传道授业解惑,不管是AI+教育,还是教育+AI,大家叫授业,传道还必须要身教、严教,AI可以当做辅助工具,但绝对取代不了,再差就是到富士康来上班。

杨壮:陈博士说了一点,原来在学校里教本科,教基础知识,现在到富士康发现落差很大,没有具体讲什么落差,我特别想知道,你在学校里教了这么多东西,哪些东西是有落差的?哪些东西在今天的AI世界,原来教的东西已经没有用了?

陈振国:这个感受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在学校里老师教的教科书,通常是晚了几年,整理出来再编成课程,再发表,跟业界的发展会有三、到五年的滞后。有一些教授会很认真地去企业互动,甚至把他科研的结果及时转换成教材给学生,知识面的及时性有点滞后。

第二,老师本人对企业的经验是有欠缺的。如果一个教授对企业的经验不熟悉,他对于将来这个课程会用在什么地方就欠缺。

第三,在学校里学生最缺的是三个东西:一是实习的经验。二是从事的应用课题的项目。三是未来工作环境和同事之间,他不是很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富士康办了学院,我也给奖学金,让大学生、研一、研二可以利用论文到我们公司来做。我以前教物流管理,对不起,我没有开过叉车,所以我一直鼓励,学习的时候怎么实实在在的学习,动手实验,还有实践,最后是实战,因为在学校的环境跟企业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