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货币政策腾挪空间加大

2018-11-30 09:03已围观

□本报记者 彭扬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新近释放的 鸽派 信号引发美联储可能提前结束加息进程的预期。在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坚持以我为主,外围政策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减轻对我国政策实施的掣肘,政策腾挪空间加大。

事实上,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不会过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和施策。监管层在应对外汇市场波动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可以更加灵活地发挥宏观审慎调节作用,维护外汇市场稳定。

现阶段看,我国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维护适宜的货币环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流动性看,今年三季度以来,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和增加中期借贷便利投放,增大中长期流动性供应,同时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从银行间拆借利率看,已有明显下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流动性仍会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

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重心或更偏向于稳增长,着力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就需要不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动态预调微调,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首先,可以继续定向降准并置换MLF,保证银行体系资金的合理充裕,引导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其次,继续稳妥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强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引导功能,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传导,推动利率体系逐步 两轨合一轨 。同时,通过完善利率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防范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累积金融风险。

再次,围绕 三角形支撑框架 ,把握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运用多种方式实现信用扩张及补充银行信贷不足。

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大前提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料不会过度宽松,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使用仍会较为谨慎。从防风险角度看,虽然前期的金融风险有所化解,但仍需要注意稳增长、去杠杆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施策也需控制好节奏和力度。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