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监管引领与倒逼下的物理反应

2018-11-20 17:09已围观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日前出席第七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明确做出支付领域的严监管将是常态化表态的次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参加第九届财新峰会时也直言第三方支付存在模仿银行吸收公众储蓄的违规行为。金融高层不约而同地将火眼金睛转移到支付业务领域,足以说明持续了两年的行业整治还会继续,行业走向与格局因此而发生的改变将不可避免。

除了现金支付外,消费者的每一次支付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手续费,比如储户跨行转款要缴纳手续费,在餐厅吃完饭用信用卡买单,餐厅要支出1.25%的手续费,在超市扫码支付,商户也要支出0.38%的手续费等,这些来自消费者或者商家的支出最终都会以收入的形式在银行、清算机构以及收单企业等不同服务组织之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割。也正是如此,支付业务作为一块诱人的蛋糕引来了各路商业资本的竞相追逐,特别是在当今刷卡快捷支付、互联网支付以及移动之风蔚然成风的消费背景下,支付业务更是被不少人看成是躺着也可赚钱的巨大市场。

支付业务原本属于商业银行专营,但由于交易金额小以及交易笔数多,银行始终认为是一种 搬砖活 而将其边缘化。银联建立后,国内出现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发卡组织,为了调动商业银行从事支付业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通过向第三方发放支付牌照的方式,授权一些机构向处在B端的商家推销有助于刷卡的POS机,于是国营、民营以及国民混营等组成的非银支付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不久,服务于电商的支付宝上线,并绕开了银联直接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再后来就是微信扫码支付的出现,也与商业银行来了个激情拥抱。科技巨头抛开银联甩开膀子大干的行动产生了非常强大的示范效应,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迅速火爆与繁荣起来。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4500多家银行法人机构、238家非银行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面向广大单位和个人办理支付业务,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受理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且最近五年来我国支付业务以超过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更是以50%的年均增速井喷式增长,去年的交易规模达到了235.6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规模达到117万亿元,为同期美国移动支付交易额的11倍。就市场竞争格局而言,目前形成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控盘的局面,二者囊括了90%的支付市场,紧跟其后的第二阵营则是银联的云闪付,其余多是处在三线的觅食群体。

应当说非银支付或者第三方支付既是突破传统金融边界的产物,也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应用的成果,他的出现一方面催生了新零售、共享经济等新的商业形态,同时大大增强了公众的快捷、愉悦等消费体验,进而有效推动了消费动能的释放。更为重要的是,支付业务提高了金融领域的资金流转与配置效率,使得中小微企业获得了及时而稳定的资金回流与投放,同时伴随着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传导到企业端,支付业务也帮助了中小微企业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也正是如此,支付工具被看成是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

然而,快速扩张的支付市场也难免泥沙俱下与杂芜丛生。正如范一飞副行长所言,支付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与风险相随的历史,比如现金支付条件下有假币暗流涌动,票据结算工具中出现了伪造变造行为,银行卡发卡产生信息泄露与伪卡制作,互联网支付诞生后又出现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等等,尤其是在如今多元化支付的场景中,各种野蛮违规之举更是层出不穷,如银行卡收单违规售卖机具与挪用网络支付接口,暗地里为黄赌毒和其他违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支付机构与银行合谋伪造虚假商户以诈骗用户资金,第三方支付朝着理财、消费金融以及基金业务跨界拓展等。所有的这些无疑对金融市场的公序良俗形成了明显干扰与冲击。

因此,在前期严格市场准入的基础上,最近两年央行对支付市场展开了持续纠偏与整顿。一方面,央行创设客户备付金集中缴存制度,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必须在2019年1月14日100%地集中交存到央行指定与监管的账户,同时央行切断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即 断直连 ),银行不再单独直接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代扣通道而全部转至网联平台处理。另一方面,央行推出了支付机构分类评级制,将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评级分为5类,其中伪造商户信息、推荐虚假或违法商户5户以上、9户以下的,将直接评定为D类;10户以上直接评定为E类。更为凌厉的是,自去年以来,监管层开出的罚单数量激增,处罚规模跃升,千万级的大额罚单频现,截至目前因支付业务违规开出的罚没金额累计超过3.7亿元。与此同时,央行还注销了33张支付牌照,非银支付机构已从最初的271家缩减到238家。

重锤接连落下的同时,监管层也在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为支付业务的进一步拓展铺路搭桥。目前除了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外,央行还搭建起了中国银联、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农信银行资金清算中心、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上海)公司及网联等五家特许清算机构,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特许清算机构为补充,涵盖银行和支付机构,各有分工的清算服务供给格局,结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银联组织以及网联平台,一个围绕着支付业务而修建的立体高速公路蔚然成型。

看得出,严厉监管并不是要将支付机构一棍闷死,更不是遏制其创新激情与脚步,而是要在厘清业务边界的基础上引导支付业务回归本源,并带动整个行业优胜劣汰。一方面, 断直连 以及备付金集中交存必然直接改变支付机构的收入结构,特别是原先依靠备付金利息收入过日子的支付机构很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即便是侥幸留存下来的企业,也将面临支付机构严格分类评级的考验,稍不谨慎就会被打入无人问津的 冷宫 ;与此相反,一些成熟的支付机构或者通过上市获得增量资金补给,要么通过业务创新继续巩固自身地位,支付行业因此将出现一次深度洗牌。另一方面,央行增量牌照管理越来越严格,同时支付牌照不可以倒买倒卖,由此决定了行业进入者只能通过并购来获取存量资源,而从近两年小米、万达、滴滴等收购支付牌照形成的全新阵容看,以后支付市场的竞争将会由目前的鱼虾之争升级为龙虎之斗,而竞争的不断升级将驱动支付行业进一步健体强身。

还须强调,借用监管外力强筋壮骨的同时,支付企业自身也应做到及时活经通络。一方面,目前供给侧的商业银行对支付业务浸入不深,引领作用彰显不够,为此,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二级市场上收购相应的支付机构,同时加强与头部支付企业的合作,以充分利用对方的人才与技术资源以及优势消费场景,打造出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共生、共赢、共荣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时下C(个人)端市场做得较为充分,而B端(企业)市场尤其是一些中小商户的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同时移动支付对公共领域服务的铺展仍然较弱,公交、地铁等便民场景覆盖率不高。不仅如此,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传统金融服务空白没有完全弥补,因此,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付供给以及服务渠道下沉应当是支付企业下一步深耕市场的方向与重点。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