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小巨人”企业占全国三成上海宁波杭州数量最多
作者: 金叶子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五年。作为区域创新能力衡量的指标之一,专精特新“小巨人”在长三角区域分布呈现什么特点?
近日,上海国创中心、德勤、智慧芽联合发布了《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共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95家,占全国“小巨人”数量的近30%。其中,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15的城市占到长三角“小巨人”企业总数的78%。
“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数量上仅占全国企业的0.01%,但技术规模占比为 1.66%,整体技术全球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国创中心理事长、领中资本管理合伙人黄岩对第一财经表示。
上海宁波杭州数量最多
黄岩告诉记者,长三角的“小巨人”企业呈现行业多样性的特点,覆盖了包括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互联网等多个科创领域,而且分配结构布局均衡。
对于区别于其他区域“小巨人”成长环境的不同优势,黄岩认为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基础好。“这为‘小巨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支持、研发以及市场拓展方面的优势,专利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
此外,在黄岩看来,长三角的国际资源优势明显,比如国际化人才、外资企业的比例等都很高,从外资企业出来创业的比例也比其他区域高。还有一个是市场优势。
报告显示,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的专利申请增速为13%,高于工信部对“十四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目标(10%),创新研发投入活跃,对研发资金支持需求旺盛。其中,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总量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而苏州的平均企业专利量较为领先。从专利被引、专利许可和专利转的指标来看,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技术影响力优势突出。
从A股板块上市企业数量看,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参与一级市场融资的企业数量占比高于全国水平。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A股市场,尤其是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这三大板块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不过,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在境内资本市场融资,多数为A股上市企业(尤其是创业板、科创板),境外资本市场参与度有待提升。
在黄岩看来,长三角的这些“小巨人”企业跟城市的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高,且企业产业升级的态势明显。
以上海为例,三大产业的优势也体现在“小巨人”企业领域,同时金融科技领域“小巨人”也有一些优势;制造业大省江苏,在原有的制造业基础上创新,并且布局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小巨人”的企业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浙江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发达,电子信息、互联网、文化创意这方面的“小巨人”企业比较多。
“在企业转型方面,像台州这些城市原来是做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城市,现在转成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也就是从原来的传统制造业去进化迭代转型。” 黄岩说。
报告显示,从行业看,这些“小巨人”企业属于国家标准战略性新兴领域的企业占比接近九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量位列前三。随着批次的增加,“小巨人”企业覆盖的行业范围不断聚集,产业聚焦效应加强长三角地区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业领域分布。
在具体城市排名中,上海居首位,有超过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宁波、杭州位居第二和第三,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超过200家。整体来看,排名前15的城市占到长三角“小巨人”企业总数的七成以上。
哪些方面需要突破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1/3、汽车产量占全国1/4、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
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近年来也在进一步提高,去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有22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长三角地区占到4个;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合肥分别位列第6、第13、第14和第55。
在黄岩看来,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 在制造业基础、技术规模、技术影响力方面优势突出,但在资本市场参与度、技术全球化方面存在短板。
比如,长三角“小巨人”企业平均累计申请专利量、有效发明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研发活跃,相关融资服务需求旺盛。整体技术影响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创新能力、专利质量领先全国。但是,参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数量占比不超过五成,且几乎没有企业选择赴境外上市,投融资对接效率有待提升,境外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对此,黄岩称,多数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缺乏与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对接渠道。因此,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功能、加强成果转化孵化硬科技企业,做好强链补链、跨界融合等。
“长三角的高校、科研院所跟产业离得更近,有很好的科技产业环境,这些企业应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发挥它们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并把科研院所的一些知识成果进行转化并孵化。”黄岩说。
黄岩也谈到跨界融合。目前很多高新企业并不是聚焦在单一的领域,而是需要跨学科解决问题,比如医学领域会遇到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和产业结合方面,可能有超过一半的成功的项目都是因为跨界的融合、资本和人才和技术的跨界流动才成功的。
搜索
图文推荐
- 免签国家范围再度扩容上市
=$bqsr['classname']?>2024-12-26
- 岚图汽车卢放:用户本质上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隔夜要闻:美股收涨英伟达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长安期货范磊:增产推迟地
=$bqsr['classname']?>2024-12-26
- 苹果季度营收超预期,但大
=$bqsr['classname']?>2024-12-26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