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平台的流动性危机何时结束?
元旦放假期间,没闲着,复盘了我目前在投的两家平台。
一个是爱钱进,一个是银湖网。
除了两个个体平台进行了复盘,我还从整个行业以及大环境进行了复盘,两家具体的平台今天不做展开讨论,只说整体的大环境。
所以如果你在投的平台也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可以继续往下看。
很多人认为:P2P也会受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其实你说它对也对,你说它不对也不对,这还是需要落实到具体资产上说才可以。
1、
举个例子,我把宏观经济比作全国天气的平均线。
假如今天全国的气温是10°,你所在地区是1°,这之间的差距很大,宏观经济跟你就没有任何关系。
你出门穿衣服多少只跟当地的天气有关。
但我为什么说多少也有些关系呢?
以个人信贷资产为例,如果这个借款人是个生意人,他急需资金进行周转,那他所做的生意一定不能受到宏观经济影响。
如果影响了,还款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那什么行业会受到影响呢?
农产品
艺术品
能源
资源
有些行业只是影响的小,有些行业影响的大,很难说哪个行业能够完全避开宏观经济的影响。
所以,P2P资产情况要根据具体的资产,来判定是否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
2、
一家平台有资金端和资产端。
两个端口其实都有流动性风险,先说资金端。
一名出借人进行出借后,平台将借款人的平均期限进行拉长,而出借人资金周期很短,平台通过期限错配的方式来缓解出借人的资金流动性。
那么这里说的就是债转。
当整个市场的出借人出现了恐慌情绪,没有新的资金注入行业以及平台后,就会出现债转速度慢的情况。
如果是这样,出借人只要等到借款人还款日到了就能收回本息。
但这个前提是:平台资产真实且借款质量还不错。
你会问,那我怎么判断资产真实以及质量好坏呢?
之前我说过一句话:我们无法揭开平台的真实面纱,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所有能知道的情况。
我们拿到的数据以及信息足够多,我们的恐慌才会得到真正的降低。
就像没有一家平台是没有风险的,我们只需要判断这家平台的风险是否会引发另外一个风险,是否能够锁住这个风险敞口就可以了。
下面再从资产端来分析流动性。
我把资产端风险分为以下几点:
风险错配
不停展期
盈利填窟窿
可以说,目前所有的平台有一个算一个,这三点或多或少都存在。
这些问题就是我说的,他们的存在是否会引发更大的风险。
这里就要针对独立的平台进行分析了,先不做展开。
这三点发生是有先后顺序的,第一条只要引发了,后面发生的概率就很大。
一家平台通过低成本获取了出借人资金后,将资金对接到了高风险的资产上。
这些资产你可以理解为,是没有主动还款意愿的借款人。
平台知道,虽然坏账率高,但是利润也很高。
当这部分借款人到期无力还款后,平台只能通过展期形式继续吸引资金放贷给这些借款人。
而这些借款人还会去别的平台进行借钱,来还前一家平台的利息。
这就形成了多头借贷。
最后形成了坏账,,平台又将前期的盈利来弥补现在的亏空。
运气好的话,平台还小赚一笔。
上面说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3、
同样都是信贷资产,银行的做法是坏账率稍微高一些,就要停止放款。
而P2P坏账不高就等于利润也不高。
到这里你会明白,风险错配大多数出借人是无法感知到的。
而到了第二项,平台的资产出现了展期,那么基本可以判定质量不是特别好。
第三项如果平台不出具会计审核报告,出借人也是无法感知到的,所以关注平台的财务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首先,在资金端,按照上述我所分析的来看,借款人还没有到还款日。
而我们所投的产品被期限错配,最终导致了流动性压力。
最差的办法就是等待借款人按时还款,来解决资金端的流动性。
4、
那么最终的核心问题来了,流动性的压力如何才能缓解?
需要这三个点来解决:
平台不装疯卖傻
监管层有明确备案路径
出借人情绪极度热情
所谓平台装疯卖傻,就是一些所谓的头部平台依然在使用自己在行业内领先地位的特权,通过获取低成本资金对接到高风险资产上,并无视监管层的一系列政策,对外还宣传自己合规的那些平台。
他们认为只要上市或者把规模做大,监管就拿他们没有办法。
如果这样的平台很多,而且是行业领先的平台有着这样的心态,那么整个行业就不会好起来。
永远都会笼罩在流动性压力的阴影里。
监管层的态度现在也是模糊不定,对待不同地区的平台都有着不同的态度。
这让从业人员都觉得两眼一抹黑,就更别提出借人了。
如果前两项是比较确定的,那么出借人的热情一定会高涨,流动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时间点我之前也有说过,是今年的6.30备案,但目前我并没觉得这个时间节点可以按时做到。
宜贷网就是一个例子,其实它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暗雷了,无限展期足以说明资产质量问题,想通过盈利进行弥补也是天方夜谭。
如果监管的态度不明确,平台继续装疯卖傻,那么更多的宜贷网就会慢慢出现。
流动性进一步恶化,到时候损失的依然是出借人。
这个时候我想大家都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平台资产为王。
行业的出清本质应该是把骗子平台挤压出去,但这种被动的拖延,只会把一些真实业务的平台也搞垮。
作为出借人,其实也很无奈,因为你能做的太少。
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平台整体的运营情况,尤其是资产端的情况。
了解的信息足够多,危险的几率才能足够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复利笔记)
搜索
图文推荐
- 免签国家范围再度扩容上市
=$bqsr['classname']?>2024-12-26
- 岚图汽车卢放:用户本质上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隔夜要闻:美股收涨英伟达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长安期货范磊:增产推迟地
=$bqsr['classname']?>2024-12-26
- 苹果季度营收超预期,但大
=$bqsr['classname']?>2024-12-26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