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本保息到净值型产品银行理财二十年变迁之路
今年是银行理财20周年。2004年2月,光大银行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横空出世。同年,该行又发行了全国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银行理财的大幕被拉开。
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除了存款、国债、股市和外汇之外,还有这样一个全新的“神器”可以满足日常的财富保值、增值,银行理财逐步成为了存款的替代品。弹指一挥间,20年已经过去,银行理财产品的从刚性兑付的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产品,发展到了预期收益型产品和净值型产品,投向也从非标进化为标准化的债券等为主的“固收+”。后资管新规时代,理财产品的变化一直在进行,不变的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初衷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银行理财的“四个阶段”
银行理财长达20年的故事,若以时间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四段。智信研究公司研究总监曾荣表示,这四阶段分别是:2004年-2008年的“起步摸索”阶段;2009年-2012年的“非标拉动高增长”阶段;2013年-2017年的“同业空转与加杠杆”阶段;2018年至今的“净值化转型”阶段。
对于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契机, 曾荣认为是当时一年期央票收益率持续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于是发“一年期理财产品”满仓配置“一年期央票”,就能付给投资者高于同期定存的回报,且无信用风险,无市场风险,无流动性风险,“三无”的操作,立刻卷起一阵旋风,理财成为银行自下而上发展出来的新业务,蒸蒸日上。并在2005年,通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获得监管盖章确认。
幸运的是,2006年到2007年,A股迎来了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银行理财也凭借这股东风,不但能够给客户保本保收益,银行自身也还赚得盆满钵满,这让银行理财实现了第一次快速增长。
银行理财规模第一次真正地飞猛进的关键年是2009年的“四万亿”。当时由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彼时我国推出了著名的“四万亿”刺激政策,但很快发现用力过猛,监管又加压银行收紧信贷,但此时银行已骑虎难下了,断贷意味着项目烂尾,不良增加,于是乎一个全新的投资品种——非标(非标准化债权)横空出世。
非标其实专门投给那些拿不到正经贷款的城投平台、地产公司及过剩产能企业,主要也是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实现,收益远高于一般信用债。根据曾荣回忆,当年15%~16%的都有,12%~13%更是遍地,经过层层通道收费后,理财产品配置的非标债权收益仍能常年保持在7%~8%以上。因而理财业务第二次爆发,到了2012年规模突破了10万亿大关。
2013-2017年银行理财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产品存续规模从10万亿,增长到近30万亿。据悉,2013年末存续理财产品4.45万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0.24万亿元。到了2017年,全国共有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9.35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距离30万亿只有一步之遥。这也是银行理财规模的历史巅峰。
第四阶段是净值化转型阶段(2018年至今)。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监管对资管行业的整改“动真格”了。最重要的变化有两条,一是打破刚兑,不允许银行理财承诺保本了;其次是净值化,要求全部理财产品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前完成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突飞猛进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不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均放慢了脚步。
理财业务飞速发展及风险积累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规模增长的同时,风险亦如影随形,诸如误导销售、信息披露不充分、理财资金与银行自营资金没有完全分离等问题凸显。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银行理财的投诉、纠纷和诉讼增多。于是2009年7月,原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分析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基础上,确定理财资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理财产品。并且要求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银行信贷资产的,要比照自营贷款业务的管理标准对信托贷款项目做出评审。
针对销售误导的问题,2011年原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进行了规范。针对部分银行员工违规私售“飞单”甚至参与非法集资等问题,2016年原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6]24号)》,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代销业务,原则上应当由其总行与合作机构总部签订代销协议。2017年8月监管再次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专区“双录”,即设立销售专区并在销售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竞争加剧。其中典型的事件是2013年6月支付宝推出了余额宝。与此同时,银行业的理财产品主动进行理财业务转型,在产品种类设计、产品期限结构安排、产品资金投向、产品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不断推陈创新。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3年)显示,截至2013 年12月31日,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数量和余额占整个理财市场的比例都在 85%以上。理财产品的投向主要是债券及货币市场、非标准化债权两大类资产,占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比重约为66.13%。
面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增长迅猛的趋势,以及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问题。原银监会在2013年3月25日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业内也称为“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在政策的引导下,数据显示,理财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投资余额占比从2013年末的27.69%下降到2014年末的20.91%,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类资产的投资余额占比从38.44%上升至43.75%。
针对理财产品的资金池、信息不透明和自营业务混同等问题。2014年2月原银监会下发的《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理财业务在架构管理上,进行条线事业部改革,“由银行总行设立专营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核算成本、控制风险”。同年7月11日,原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等要求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
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和打破“刚性兑付”的声音不绝于耳。2015年,银行理财市场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当年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超过国有大型银行,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为9.91万亿元,市场占比42.17%,较国有大型银行高出5.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5年理财产品中非保本型产品规模上升,保本型产品规模下降。截至2015年底,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17.43万亿元,占整个理财市场的比例为74.17%,较2014年底上升7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3.64万亿元,占整个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5.49%,较2014年底下降6.2个百分点。
2016年是理财产品规范化发展,信披更加透明的关键之年。根据监管规定,未在“理财登记系统”进行登记、获得系统自动赋予的登记编码的理财产品,银行不得发行和销售。2016年,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设立了“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并正式开始运作,主要负责理财登记、托管、结算业务及市场监测分析等。
彼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和非保本两大类。保本理财产品实为国际通行的结构性存款,已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已按监管规定计提了资本和拨备。因此,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底,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9.56%;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5.9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0.44%。
2011 至2015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16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有所下降,为23.63%。
理财业务开启规范发展之路
2017年3、4月份,监管开展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以下简称“三三四十”)的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以及影子银行继续推进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数据显示,2017年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全年增速同比下降21.9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较年初大幅减少3.40万亿元,降幅为51.13%。
2018年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来说是大年,监管重磅文件迭出。4月27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7月2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补丁”),9月28日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10月19日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
在这些重磅文件发布之后,基本上意味着原有的理财业务监管体系将重新架构。银行理财开启了理财子公司的时代,并且向净值化转型 。因此2018年被称为资管元年。从当年市场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业务总体过渡平稳,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产品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与2017年底基本持平。
“其实银行理财真正规范起来,还是从2018年开始,此前资金池的情况较为严重,你买的产品最后到底挂钩了什么底层资产,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银行把募集来的资金汇集到一个资金池,只要整个‘池子’水位升高就行了,个别产品出现亏损,影响并不大,所以银行理财刚兑的金身一直不破,这也造成居民投资神经麻痹,认为银行理财等同于存款,没有风险。”广州某投资咨询公司投资总监廖伟华表示。
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计划,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之后,银行理财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6.80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万亿元,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增至1.14亿个,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
固收类占比创新高
银行理财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居民有了资产配置的新工具、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新机会,也意味着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效率进一步提高。
招银理财表示,银行理财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成为满足老百姓财富管理需求、支持实体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的生力军。回顾其发展历程,银行理财总体经历了池化运作、刚性兑付到溯本清源、净值化转型的历程,总体呈现出三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普惠性越来越明显;二是规范化转型效果显现;三是服务实体的使命感越来越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认为,银行理财作为安全稳健的金融投资产品,20年来产品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培养和提升了广大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银行理财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风险和存款相比,要高不少,但是相对稳健的收益,也让银行理财成为存款的最大补充。
廖伟华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理财其实是与存款“争地盘”。从购买门槛就可以看出端倪,最初银行理财的门槛是5万元起步,到了2018年1万也可以“上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兴起,投资门槛进一步降低,如1元起投的产品也横空出世。“低消费”自然造就了银行理财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愿参与的局面。
廖伟华坦言,虽然银行理财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但不可否认银行理财在这20年中,起到了丰富投资理财的作用。在资产端银行理财基本上尽到了“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职责,而在资产端,又承接了发展实体经济,繁荣民生生活的作用。可以说是有“桥梁”效应明显,有效地匹配了资金运用的效率。
不过银行理财的发展到目前,虽然不断地完善,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结构失衡一直被屡屡诟病,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单边化。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就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投向相对还是单一,不够丰富,特别是2021年之后,由于市场出现比较明显的调整,银行理财在权益市场屡屡受挫,反而债市在量化宽松的大环境下处于牛市,这也造成了银行理财在固收方面的布局越来越高,从2021的92.36%,上升到2023年的96.34%,权益类产品占比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地步。
曾衡伟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凭借品牌信誉、广泛分销网络和稳健收益特性,仍会保持一定市场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竞争依然激烈,特别是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与其他理财产品形成互补关系,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上一篇:最新!方星海表态
搜索
图文推荐
- 免签国家范围再度扩容上市
=$bqsr['classname']?>2024-12-26
- 岚图汽车卢放:用户本质上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隔夜要闻:美股收涨英伟达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长安期货范磊:增产推迟地
=$bqsr['classname']?>2024-12-26
- 苹果季度营收超预期,但大
=$bqsr['classname']?>2024-12-26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