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专栏|董明珠雷军“10亿”赌局到底谁输谁赢?

2019-03-22 13:49已围观

五年过去,小米集团董事长与格力董事长“10亿”赌约的谜底揭晓:董明珠胜出。

2013年12月12日,在央视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乘着互联网东风的雷军信心满满,豪言五年之内小米营业额击败格力。董明珠当场反击不可能,并定下“10亿”赌约。2019年3月19日晚间,小米集团公布上市后首份年报,2018年营收1749.15亿元,相较格力总营收2000亿元-2010亿元的业绩预告,少了至少250亿元。(详见报道《》)

“吃瓜群众”纷纷起哄,调侃雷军啥时给董小姐送钱去。雷军为人着实不大方,在被媒体追着问“10亿”赌约时,无视格力的业绩预告,坚称要等格力正式的年报出来。如此躲闪态度哪里还有当年的意气风发?

按董明珠的说法,当时她在后台劝过雷军不要打赌,但是雷军上了舞台、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执意要打赌。这么说,“10亿”赌约是雷军有心挑起的。背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雷军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拿小米对标当时就营收千亿的格力,抬升创业刚3年多的小米地位,提振市场信心;另一种就是雷军真的对自己的互联网模式有信心,认为依靠“轻资产”“粉丝营销”可以实现持续高增长,毕竟2013年小米如日中天,年销售额增速达150%,而格力增速不到20%。

五年之间,雷军、董明珠都曾在不同场合提到这场赌约,显然上了心。雷军起初确实气势如虹,2014年的小米手机销量猛增227%达到6112 万台,年销售额增长135%达到 743 亿元,估值达到450亿美元;而同期格力增长速度在放缓。雷军2014年11月在央视《对话》节目中放话“再过一两年格力就输了”,理由是互联网公司增速比传统企业增速快。但是,2015年、2016年小米陷入增长瓶颈,雷军天天忙着给小米“补课”,几乎不再公开提及赌约(详见报道《》)。倒是董明珠一如既往地在公开场合高调表态“格力赢定了”。

仅从营业额角度来看,现在的格力营收高过小米。五年之期,雷军无疑是输了。现实没有按照雷军预想的路径发展,小米在2015年、2016年并未如他预期的“150%甚至200%地增长”。那两年,电商红利逐渐消退,互联网营销被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使用亦不再新鲜,加上小米5新品迟迟拿不出来,小米年销售额不增反降,2015年、2016年分别为668亿元、684亿元。

不过当前市场上不少声音为小米鸣不平,觉得小米2017年、2018年增速又回来了,分别达到67.5%、52.6%,按照这个增长速度,超过格力只是时间问题,甚至有人说“赌约延长1-2年,小米营收肯定超格力”。这种逻辑实际上是预设小米的增速可以线性延续。不过,当今的手机行业谁能保证高速线性增长?手机行业现在已经进入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时代,迭代快,一款产品掉队都有可能拖垮一个企业。

就算小米营收超过了格力,那又如何?本质上,小米与格力行业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营收比对无意义。

尽管小米及生态链企业陆续推出了空调、净化器、电视等家电产品,格力2015年也开始做手机,表面上互相涉足对方领地,但各自的主阵地没有变:小米的优先级肯定是手机,格力的优先级肯定是空调。从行业属性来讲,手机是易耗品,平均更迭周期22个月,市场容量大,变数也大;空调是耐用品,几乎很少有人隔三差五换空调,一般都得用个十年八年,市场相对稳定。而且,相较于手机依赖芯片、软件等电子产业链,空调比拼的是压缩机等机械、材料技术,门槛不一样。

从经营模式来看,以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品牌、电商与营销。在手机供应链如此发达的今天,连英语老师罗永浩都能半路出家造手机,造手机显然不是秘密,关键是如何打造品牌、把手机卖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小米用互联网方式做平台,一边与用户交流了解需求,一边营造性价比口碑,最大限度让自己具备获得大量订单的能力。产品则可以整合供应链资源,设计之后交给代工厂。由此可以推及其他供应链发达、技术门槛有限的细分电子产品品类,几乎没有小米做不了的。当线上获客能力逐步见顶,小米转向线下,同时加强研发、供应链管理,已经变得越来越像传统硬件厂商(详见报道《》)。格力则是以自主研发、制造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壁垒,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售后服务体系。

现在的小米、格力各有各的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俩并不直接互为竞争对手。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实还是在行业内部。

假设小米与美的、TCL联手,格力将要如何?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