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专栏|科创板开闸在即 多少AI独角兽经得起市场考验?
的鼓点越敲越紧,如今被券商分析师一次次提到的那些人工智能(AI)创业公司,就在半年前还在为如何提高收入、如何上市退出而感到焦虑。科创板的渠道打通,着实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但实际上,这批AI公司最缺的从来不是钱,而是从“独角兽长成大象”的本领。
以商汤、旷视、依图等为代表的AI视觉公司,在2017年以来多次刷新估值记录。员工超过2000人的商汤,其去年中期公布的估值已达4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新加坡淡马锡、高通等。此后业内传出的新报价高至80亿美元,甚至近百亿美元。假设以3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计算,市销率(估值/销售额)能到20倍上下,即便公司已摆脱亏损,市盈率(估值/利润)达数百倍几乎没有悬念。(详见“”)
科创板是否准备好了接盘这一批高估值企业?现在市场上没有一家机构敢拍胸脯保证,分析师也都明了其估值之高,投资风险之大。以对标企业、AI上市公司科大讯飞为例,其股价在2019年以来上升了约46%,市值达750亿元,市销率约9.3倍,市盈率约140倍。在同样的高期望下,科大讯飞的业绩增长并不理想,净利润仅从2014年的3.8亿元,升至2018年的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不到10%。
AI公司的业绩增长难题,反映了其在商业模式上的挣扎。
技术能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护城河吗?很难。阿里腾讯能做成淘宝和微信,从来不是因为这个网站或App有多难。即便是在技术壁垒相当高的云计算上,在全球市场遥遥领先的亚马逊,也从来不是一家以技术强而著称的企业。在AI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详见《财新周刊》封面报道“”的“教授们的挣扎”)
在近年火热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哪怕一家公司能汇聚上百名博士,取得些许技术领先,同样难以将其转化为市场上商业化的优势。两家公司的识别漏报率分别是0.5%和0.1%,技术上是80%的提升,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没有差别,同样1000个人通过闸机,无非一边有五个人要扫描两次,另一边只有一个人。这尤其体现在零售、文旅等“无关紧要”的任务中,而对真正考验技术的自动驾驶,市面上又尚未有足够成熟的方案,更不用提强人工智能等遥远的想象。
换句话说,这些公司都没有仅自己能做,而别人做不到的本事。取胜之道都在技术之外。
AI创业公司明白这个道理,一个普遍的做法是深入到行业中,不仅做人脸识别,还会做摄像头、闸机、人像平台甚至加速芯片,试图通过提供端到端的方案来建立壁垒,但这样一个方案中,AI的成分又有多少?反倒要求创业者对安防、金融、医疗等落地场景的深入理解、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和对服务的打磨,这恰恰是更有挑战的部分,这些教授博士们需要走进工地车间,去挖掘行业的真实需求。
目前的AI多是在大数据驱动下的效率工具。这意味着首先要有场景,再有数据,然后才有AI。这一批以算法起家的AI公司,面临同样的难题,有人有钱,但没有场景。业内通俗的说法是“手里拿着锤头,到处找钉子敲”。
与之相对的,是一众“看到钉子,找锤头”的竞争对手,如垂直行业里的原有玩家,像安防行业中的海康大华,大交通领域中的车厂特斯拉、网约车平台滴滴等,它们都看到了行业中明显的技术趋势,视频监控的智能化抑或出行中的自动驾驶。更不用提八爪鱼般的平台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等。
前一类企业有深厚的行业积累或数据资产,后一类则坐拥云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和雄厚的现金流支持。如何确定自己与上述两类公司的关系,对AI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核心问题。
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这批AI企业最好的归宿便是被海康们收购,但又有几家公司愿意一次性花上几十亿美元,仅为了建设AI能力呢?
AI创业公司为了扩大规模,纷纷拉拢带着订单的产业投资者和政府入股,争先以“国家队”的身份示人;另一方面则大举投资,为进入更多的行业场景交学费。
AI的价值和潜力,早已无需多言。无论是谷歌、阿里等互联网公司,Uber、滴滴等出行公司,还是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公司,企业关键词里都少不了AI。这并不是一个创业公司抢跑,大公司奋起直追的老故事,这是双方并驾齐驱,甚至是由大公司掀起的风口,其中究竟有多少机会属于创业者,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搜索
图文推荐
- 免签国家范围再度扩容上市
=$bqsr['classname']?>2024-12-26
- 岚图汽车卢放:用户本质上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隔夜要闻:美股收涨英伟达
=$bqsr['classname']?>2024-12-26
- 长安期货范磊:增产推迟地
=$bqsr['classname']?>2024-12-26
- 苹果季度营收超预期,但大
=$bqsr['classname']?>2024-12-26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