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强县之路飞出“百强”雁阵
实施强县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湖北行动”,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基础性工程,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域全面振兴的创新之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经济最小的单元,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联结点。如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升城市集聚效应、辐射功能和资源统筹能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是宜昌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
——题记
2023年,宜昌县域经济GDP为411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71.4%。
2023年全省强县工程考核中,宜昌位居市州第一。全省先进县十强中,枝江、宜都、夷陵、当阳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位。
在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上,宜都市从第68位跃居第63位,枝江市从第89位上升到第83位。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夷陵区位列第98位,成为宜昌首个全国百强区。
今年7月31日,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发布,全省8个百强县中,宜昌占两席。其中,宜都和枝江全国排名再度进位,宜都升至第61位,枝江升至第76位。
继夷陵区后,西陵区也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区,位列第98位,夷陵区进位至第96位。湖北10个全国百强区中,宜昌同样占据两席。
三年内,宜昌已有4个县市区接续挺进全国“百强县”和“百强区”,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逐年争先进位,飞出了一支高质量发展的“百强”雁阵。
宜昌“七山两水一分田”,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领先全省,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县域经济的拔节向上,为宜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去年,长阳一致魔芋在北交所上市,夷陵宏裕包材登陆北交所。今年1月,长阳康农种业登陆北交所;3月,秭归戈碧迦光电科技在北交所上市。至此,宜昌上市公司达到18家,其中11家在县域。
2023年,宜昌经济首次跻身全国城市50强,居第49位。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重大使命。宜昌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宜昌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五个以”“五个一”实践要求,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在宜昌落地见效。
今年上半年,宜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40.6亿元,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9.1%、8.2%、6.1%、12.4%,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期中答卷”。
走特色产业的路子
形成县域发展特色化
2023年,宜昌有4个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其中三个来自百强区县。其中,宜都920.6亿元、枝江855.6亿元、夷陵782.2亿元、当阳637.3亿元。
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崛起,与县域经济竞争力密不可分。
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根植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入区入园”等5大行动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宜昌至少有6个县市区,2023年产业集群企业营收超过100亿元。其中,宜都医药健康企业营收243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营收219亿元;枝江化工新材料企业营收364亿元;当阳现代化工新材料企业营收196亿元;夷陵区酿酒及食品饮料企业营收124亿元;兴山磷硅新材料企业营收207亿元。此外,五峰的特色茶产业、秭归的脐橙产业均具有当地特色和品牌优势。
宜昌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区域发展格局上坚持分类发展,引导各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真正做到“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比如宜都、枝江、当阳、夷陵等宜昌东四县,聚焦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加大分工协作、抱团发展,推动产业在底层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而西部山区县则实行“一县一策”,为每个县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兴山依托兴发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五峰以“一茶两中”“全域旅游”为抓手,打造全省生态低碳茶产业基地和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长阳以清江抽水蓄能项目为牵引,加快清洁能源全业态布局,打造全省清洁能源基地。
与此同时,宜昌还将探索推动山区县与省内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异地产业园区,拓展外部产业发展空间,发展“飞地经济”。
当机构改革的先锋
扩权赋能让县域“放开手脚”
在宜昌县域经济发展和强县工程中,抓改革与抓经济并重——
只有大胆试、大胆闯、大胆放权,才能从体制机制上为县域减负,在赋能的同时,让县域经济发展“放开手脚”。
2021年,我省出台《关于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全省79个县市区获得更大县域发展自主权。
对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省级、市级管理的事项,直接授权县级管理;
对权力事项下放受到法律法规限制的,依法通过委托形式下放;
对不具备普遍下放权限条件的事项,可以一事一议“依申请放权”……
宜昌17个市直单位指导9个县市区已完成全部承接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并实现办理,“县直报省、省直达县”改革有序推进,9个县市区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其中,夷陵区更给予经济发达镇自主审批备案社会投资项目权限,促进龙泉镇在扩权强县改革中先行一步。
早在2018年,夷陵区龙泉镇便被赋予县级管理权限。“过去有人乱摆摊设点、乱丢乱扔,除了批评教育,镇里没有处罚权,看得到管不到。”夷陵区委常委、龙泉镇党委书记秦玉龙说,扩权强县改革之后,“对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行为的处罚”等214项行政执法类事项,都下放到了乡镇。
一同下放的还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44项行政审批类事项,“对拆除、改动城镇排水设施施工方案的确认”等110项其他类事项,小镇的“扩权”事项达到368个。
做绿色发展的“头雁”
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扎实推进强县工程的第一要务。”宜昌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县域经济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三量”齐升,宜昌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在产业功能分区和布局时,要聚焦现状存量工业用地的更新利用,鼓励盘活存量,集中成片开发,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和集聚化发展。
与此同时,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全面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并进一步加大对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企业扶持力度。持续深化要素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县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将要素配置到最急需的地区。
2022年,宜昌出台《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宜都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对标全省先行区建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宜昌加大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权重,完善“共性+特色”的考评框架,对县市区分三类开展考核评价,优化完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评办法》。针对平原和山区乡镇发展的差异性,宜昌分工业、农业、生态、城区街道四类,制定了《乡镇高质量发展分类考评办法》。
以宜荆荆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宜昌以“当枝松宜东”等关键片区为腹地,加快推进县域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百强县域集群,在创新能级和人口、经济密度上,推动城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宜昌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县城和县域齐头并进,需要乡村“全域、全员、全面”振兴。宜昌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同缔造为抓手路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试点扩面提质、不断健全制度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全国百强县
宜都
让企业成为第一创新主体
宜都,宜昌首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也是全省38个山区县之一。
“七山一水两分田”,宜都13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52%为山地,37%为丘陵,平地仅有11%。
交通、土地、人才,宜都在资源禀赋上均不占优势。
强县之路,路在何方?
2018年,宜都提出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全力打破人才、技术等要素瓶颈,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
2022年,宜都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全国首批47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之一。
2023年,这个“寸土寸金”的山区县,经济总量突破900亿元,亩均GDP超过40万元。
2024年,宜都跃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61位,较10年前的第98位,前进了37位,并连续9年保持全国百强进位。科技创新工作连续五年获得省市通报表彰,从2020到2023年,在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从第7位进位至全省第2位。
在东阳光冬虫夏草生产车间,一根根长满菌丝的冬虫夏草,从黑色泥土中钻出,冒出尖尖的芽头。
这种以往只产自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带的珍品,如今已在宜都安家落户。
“支撑冬虫夏草在江南茁壮成长的,是260多位科研人员的奋力攻关和140多项专利支撑。”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黎介绍,作为宜都最大的高科技创新企业,东阳光目前已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员工1300余人,其中硕士近百人。
依托科技创新,东阳光在宜都建成了世界首创的生态繁育冬虫夏草产业化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中高压化成箔生产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大环内酯类原料药发酵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抗流感药物磷酸奥司他韦(可威)国家战略储备及军需特供药品生产基地。
自2001年落户宜都,东阳光至今已累计投资超过240亿元,在职员工9000余人,累计上缴税收超85亿元。
2023年,宜都将规上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纳入重要考核。企业研发机构或研究院,如给其他企业输出创新服务,达到10单以上最高可申报省级奖励500万元。
“企业创新的一小步,往往会带来产业发展的一大步。”宜都市相关负责人说,政府要做的,就是负责搭建平台,引进智力资源,想方设法让教授解决企业的问题,搞技术攻关;让企业解决教授的问题,搞成果转化。“这些智力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近5年,宜都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12.69亿元,占GDP比重逐年攀升,投入和增幅均居全省一类县市前列,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达21家。
截至目前,宜都市内企业已与国内外79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280余项,2023年技术合同登记额42.95亿元,较2020年增长275%。
2018年,宜都高新技术企业仅为5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9.25亿元。
2023年,宜都高企数量达到20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230.6亿元,占GDP比重逾25%。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全国百强区
夷陵
打造宜昌智能装备制造集聚中心
夷陵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坐拥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也是三峡生态屏障保护区的核心区。
在2024年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夷陵区位居全国百强区第96位,较上年进位两位。
近年来,夷陵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抢抓高铁新城、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建设机遇,全力承接宜昌主城“北拓”。同时,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向装备制造园区集聚,累计培育市场主体11万户。
今年上半年,夷陵区32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16.86%。
储能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之一,也是夷陵打造宜昌智能装备制造集聚中心,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8月21日,夷陵高铁北站产业园内,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的运输工人,正忙着将20台5MWh电池集装箱装车。这批货物即将发往青海,用于风力和光伏发电。
“可别小看这个20尺的储能集装箱,里面包含了4900多支314Ah单电芯,容量为5MWh,也就是5000度电。”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集装箱工厂厂长杨谚军介绍。
楚能新能源项目是夷陵构建“精密机械加工——成套设备制造”产业链条,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和百亿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主链项目。
去年8月,该项目正式投产,目前已建成11条生产线。该企业生产的314Ah电芯+5MWh储能集装箱,已被应用于甘肃金昌、三峡能源、新疆塔克拉玛猛狮等地的风光伏储能电站。
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今,高铁北站产业园正在成为推动夷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在楚能新能源和稻花香集团等“链主”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下,高铁北站产业园重点规划布局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两大产业,致力于打造宜昌市主城工业高质量发展承载地、“东部产业新区”和“高铁新城”的重要支点。
眼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已占夷陵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稻花香万吨级馫香型白酒智能化酿造、均瑶大健康等重点项目都将在近两年投产达效。
此外,随着引江补汉、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十余个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火热建设,夷陵区也迎来自三峡工程建设以来,重点项目最密集的黄金发展期。
全国百强县
枝江
新兴主导产业聚链成群
枝江是宜昌唯一的平原县市,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枝”而得名。
2023年,枝江经济总量达855.6亿元。2024年全国百强县榜单中,枝江上升7位,位居第76位。
枝江是我省重点开发一类县市,也是工业重要聚集地,建有湖北枝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姚家港化工园、仙女新经济产业园、宜昌(安福寺)食品工业园、宜昌船舶工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走进姚家港化工园,刚投产不久的湖北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纺丝片区,单根长度80万米的TDY丝不断下线。该项目集合了全球的先进设备和工艺,是三宁5G工厂的又一个升级版。
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是三宁的第二个百亿项目,也是我省“十四五”重点推进项目,占地1588亩,总投资达145亿元。
这个项目的投产,意味着三宁利用自产的氨、氢气、硫酸等上游原材料资源,形成了一条从己内酰胺到尼龙6和尼龙66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成功步入“化纤”纺织新赛道。
化工园区内,山东海科、广州天赐、河北金力、北京索通、上海汇伦、江苏南炼、浙江海翔、江苏联昌、洛阳大生等龙头企业抱团扎根,产业链关联度高达90%,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链式反应”。
产业园另一侧的宜昌海翔药业,总投资20亿元的年产50000吨抗病毒类医药中间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该项目主要建设年产5000吨间-(β-羟基乙基砜)硝基苯、10500吨蒽醌类合成中间体生产线及配套公共设施等,预计今年12月底建成投产。
截至目前,姚家港产业园现已聚集企业13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1家, 吸纳就业1.4万余人。
抢抓全省“双集中”试点机遇,枝江结合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主导产业,不断推动要素向园区集约、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打造“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两大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 83.2%。
国内最大的医用敷料制造商和全国首家主板上市医疗器械企业奥美医疗,深耕枝江20多年。
位于枝江的宜昌船舶工业园,在可用的3公里长江岸线内,两个片区共集聚了9家造船企业。
鑫汇船舶是“长江三峡1”纯电动游轮的总装企业。2022年,“长江三峡1”出坞下水、交付远航,让鑫汇一炮而红,订单蜂拥而来。
“纯电动船舶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复杂程度是常规动力船舶所不具备的,对造船企业等技术门槛要求也大幅提升。”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覃启胜介绍,为了抢抓市场,用技术优势换竞争优势,鑫汇船舶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同打造新能源游艇建造基地,在新能源、复合材料和防腐涂装等领域,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持续增强船舶制造的“含新量”和“含绿量”。
全国百强区
西陵
构建宜荆荆都市圈消费中心
宜昌市西陵区因西陵峡而得名。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坐落于此,西陵也是宜昌的政治、商贸、文化、金融和科教中心。
2023年,西陵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2.73亿元(包含水利发电、东山园区),经济总量位居宜昌城区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第一,并连续三年进入赛迪“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
在2024年赛迪“全国百强区”中,“新科百强”西陵位列第98位。
2022年起,为打造宜荆荆都市圈消费中心,西陵区提出用3年时间,建成一批人气兴旺、火爆出圈的网红打卡特色街区,并累计投入6亿元,对20条街区焕新升级,招商盘活街区闲置资源近5万平方米。这些特色商业街已成为宜昌消费的中心地带。
前不久,2023年度全省市县服务业发展评估发布,西陵区在全省98个县(市、区)中位居第四位。
近年来,西陵区坚持把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作为主城消费核心区,该区总部企业达到187家、商务楼宇44栋,纳税过千万企业达49家。
今年以来,西陵区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1万户,总量达到7.3万户,新培育“四上”企业40家。
生产性服务业稳定向好。去年,西陵全区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11.7%;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营收分别同比增长7.1%、17.5%、24.5%。
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通过举办汽车消费展、“西陵嗨市”消费节等活动,西陵拉动销售额20多亿元,同比增长12%。
作为宜昌的“城市客厅”西陵区限上零售业销售额、餐饮业营业额增速均超过10%;娱乐业、文旅服务业营收增速分别达到19.4%、26.2%;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速33.1%。
此外,西陵区的新型都市工业也在实现较快增长。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速均超过20%;建筑业总产值增速7.8%,占宜昌全市比重57.9%。
截至目前,西陵区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9个,项目协议投资额239.66亿元。联东U谷·西陵智能制造港一期、民康医药产业园、三峡企业总部基地南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
搜索
图文推荐
- 疯狂!“大牛”财务造假
=$bqsr['classname']?>2024-12-22
- 华尔街点评10月非农:不影
=$bqsr['classname']?>2024-12-22
- 顺德农商银行原董事长姚真
=$bqsr['classname']?>2024-12-22
- 视频|杨德龙:股神巴菲特为
=$bqsr['classname']?>2024-12-22
- 一字跌停,“妖股”崩了!
=$bqsr['classname']?>2024-12-22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