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年化8%的收益?测测你的养老金投资认知

2023-12-29 10:11已围观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

  在试运行一周年之际,各大报告和数据分析揭开了个人养老基金投资的最新样貌。

  虽然市场投资者对买入个人养老基金Y份额较为谨慎,但个别数据依然引来热议。比如,华夏基金在《个人养老金一周年投资者行为洞察报告》中提及的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的收益预期,近七成投资者为3%至8%,28%的投资者甚至希望年化收益率达到8%以上,该《报告》显示,80后、90后人群在个人养老金参与群体中占比达68%。

  从记者观察来看,8%预期收益率背后,预示着个人养老金投资的主力群体对养老投资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业内最新探讨的声音指出,多数投资者普遍要求养老投资当年不亏损,对长期收益水平与波动风险的对应关系不了解,希望能有较高收益但不愿承担相应风险,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

  实际上,养老投资只是养老需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完整意义上的个人养老,应以风险保障和现金流跨期分配机制为前提,此后才是养老资产配置。即先确保“人还健在”,再谈“投资赚钱”。不同养老金投资产品的本质区别,实际上是养老属性上的区别。

  首先,仅就投资而言,有效的养老金投资,投资收益要能覆盖到替代率。但这并不容易,更别说达到8%以上的年化收益。

  某大型公募高管直言,养老金投资是投资期限最长、资金风险承受能力最强、对长期收益水平要求最高的财富管理场景。养老保障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老金投资管理的成效。缴费和投资收益是积累模式养老金的收入来源,当积累期很长时,长期投资收益比缴费率更重要。该高管表示,养老金投资存在短期和长期风险之间的矛盾。短期风险是收益波动风险,长期风险是不能提供预期养老待遇的风险。两者此消彼长,并不能同时消除,因此只能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根据他的观察,这一长短矛盾存在着以下表现:

  一是多数投资者只关注短期风险,对收益波动的容忍度很低,普遍要求当年不亏损,这样的风险水平很难提供6%~7%的长期收益水平,将严重影响积累模式养老制度的效率。

  二是投资者对资本市场长期收益水平与波动风险的对应关系不了解,希望能有较高收益但又不愿意承担相应风险,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投机心态过重。养老金投资普遍缺乏明确的长期目标,缺乏战略规划的指引。

  三是以为收益率战胜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保值增值,就能够实现预期的养老待遇。

  这使得养老金的收益率提升较为困难。在该高管的经济分析模型中,养老收益被分解为四项收益来源。其中,资本市场对养老金承担风险的补偿,决定了80%以上的养老金长期收益,也是养老金收益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余三项分别是资产配置动态调整的收益、股票超额收益的贡献、债券超额收益的贡献,分别取决于资产配置能力、股票投资能力和债券投资能力。根据该投研人士的模型计算,参考2035年人均GDP翻番目标,未来15年养老金平均收益率要达到6%~7%才能让替代率不缩水。

  基于此,该高管认为,首先,公募基金在养老金投资方面应帮助投资者客观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促使其了解长期收益水平与风险水平的匹配关系。此外,还应进一步优化养老金投资投研框架,将资产配置、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三种专业能力集成到一个产品上。

  其次,在收益率基础上更进一步看,养老金投资也并不是个人养老的全部。只不过在当前语境下,养老金投资成了养老的同义词,使得投资者对真正的养老需求认知模糊不清。北方某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他在现实业务过程中发现,客户并不太清楚自己真实的养老需求,以至于无法对需求进行分类,“我们和客户交流的时候,客户经常会说,‘我觉得现在还不用考虑养老,现阶段对资产的流动性会看重要一些’。但当我给他们推演了情况之后,比如按照40%的替代率计算,退休后需要多少钱等等,客户立刻就意识到了危机感”。

  这意味着,养老需求并不仅是当下或未来一段时间内能赚取多高收益,还包括能确保退休之后能有可持续的现金流,以及相应的养老服务。也就是说,养老配置应该是差异化的,而不是目前的大类同质化现状。比如,同样是35岁,在互联网公司的IT人员和在央企有编制的人员,他们的养老配置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都给他们推荐2050养老目标基金,显然是较为粗放的配置方案。不是因为养老目标基金投资收益可能会亏损,而是因为养老目标基金会面临中途清盘问题。如果买入的养老基金清盘,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在退休后补给现金流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公募养老目标基金的种类、策略、结构设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现在送您60元红包,直接提现不套路。快参与活动来领取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