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寿险中介车险化:源于车险中介低质量发展和低水平竞争

2021-04-07 16:06已围观

  原标题:保契大家谈丨警惕寿险中介车险化

  保契 

  一年之计在于春,总结谋划再出发。

  车险综合改革自2020年9月19日实施以来,已经过去半年多。这半年时间,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相信大家都很关心。

  近期,银保监会召开车险综合改革半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肯定成绩,分析问题,部署监管。

  来看银保监会的官网通稿:

  “

  ……消费者获得感明显增强,89%的保单签单保费下降,其中保费降幅超过30%的保单占比达到64%

  ……三责险平均保额由改革前的89万元提升到133万元

  ……截至2月底,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同比下降9.39个百分点,车险手续费率同比下降6.75个百分点。

  ”

  归纳起来一句话:“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初见成效,基本符合改革预期。

  车险改革好不好,车主最有发言权;车险改革痛不痛,经营者感触最深。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车险综合费用率、车险手续费率双降,谁最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显然是车险中介。

  现在,他们正在加速逃离。

  去哪里?且听保契君说。

  长期以来,由于赔付率相对较低、手续费相对较高,且由于手续费恶性竞争导致各种市场乱象等,车险行业一直饱受诟病,也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与发达市场相比,国内车险市场相当一部分保费被消耗在中间(中介)环节,没有真正让利于民。既降低了效率,也容易滋生风险。

  虚高的车险定价,给了诸多利益主体寻租的空间。这其中,对手续费用的争夺和滥用愈演愈烈,市场乱象丛生,消费者怨声载道。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车险综合改革对症下药,将附加费用率上限从35%降至25%,且允许电网销等直销渠道进一步降低附加费用率上限。挤压费用空间、让利于民的意图非常明显。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改革成果。

  改革有阵痛,现在整个车险中介市场哀鸿遍野。

  挨不住痛怎么办?要么关,要么跑。

  往哪跑?

  保契君了解到,车险中介正加速涌入寿险行业,并把车险行业那套简单粗暴的“内卷式”打法复制粘贴到了寿险中介行业,行业生态恶化在所难免。

  一切都源于车险中介的低质量发展和低水平竞争。

  车险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产品基本差不多,一年期的期限也符合中介“营销”的需求。

  手续费自然而然成为最容易也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于是市场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手续费恶性竞争,谁也无力阻止,集体陷入“内卷”。

  整个车险市场陷入价格战,但除了中介,其他利益主体似乎都没感受到实惠,却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保险公司被“吸血”,车主被忽悠。

  这种生态早就应该改变了,但中介们习惯了“躺着赚钱”,依然用短视的眼光打价格战,薅手续费,干一锤子买卖。

  车险综合改革对手续费釜底抽薪,效果立竿见影。

  车险中介为什么要“跑”?

  因为车险中介们只会“卖”,且只关注“卖”,却忽略了中介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服务,这是立足之本更是长久发展的法宝。

  现在,大量车险中介转型寿险中介,但“换汤不换药”,依然用老套路打天下,不免让人担心寿险中介行业重蹈车险中介行业的覆辙,陷入到低水平的价格竞争怪圈里打转转。

  这是一种不好的示范效应,也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寿险中介行业“内卷”。

  初级阶段的中介拼销售,中级阶段拼服务,最高级阶段的中介拼的是生态构建水平。

  中介行业任重道远,却坎坷遍布。

  可怕的不是对形势不自知,是对形势一清二楚,却无动于衷,不思改变。

  从保险产品的成交链条来看,在销售的前端,消费者需要得到的服务,实质上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解决的就是保险“买对”的问题,它应该是一个家庭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应该是解决方案,不应该是单产品的推销;它应该是一个医生,而不应该是一个药品推销员。

  所以说,怎么去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这是一个专业中介公司必须要回答的。当前的车险中介,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水平。

  实际上,车险中介转型寿险中介的趋势已引发业内高度关注,许多寿险中介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毕竟,车险与寿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经营模式不同,业务性质不同,专业门槛也大相径庭。前者多为一年期短期业务,是高费用的“宠儿”,后者复杂性更强,且多为长期业务,对续保、理赔、健康管理等的要求更高。

  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

  当大量专注于搞短期业务的中介机构涌入寿险中介领域,并企图再造一场狂欢的盛宴,难免让人焦虑寿险中介“车险化”,进入又一次失败的轮回。

  监管部门应提前预判,及时出手,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36金融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36金融财经APP

潘翘楚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