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多方协同

2021-05-10 16:06已围观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2021年4月22日下午,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研判会于线下线上召开,主题为“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绿色技术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出席会议并发表评论。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从我这个角度来看,研究了这段时间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动员。从碳达峰、碳达峰途径来看,一个途径经济减速,大家不能接受。另一个途径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发展新能源,高耗能产业减下来,积极发展节能产业,天然气替代煤等等。碳税,碳排放的总量控制,这个途径在中国做得也不太好。还有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空间还挺大的。此外,我们的绿色金融,一切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经济向绿色转型的一切金融活动和一切金融工具都可以称为绿色金融。中国过去几年绿色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得到国际公认,绿债、绿贷我们标准很清晰,而且规模大。当然它发展不均衡,绿色保险相对滞后,绿色基金总体雷声大雨点小。碳交易市场非常不活跃。还有一些金融工具,比如信托、融资租赁还未考虑到碳减排、碳达峰的问题。这是中国的现状,发展迅速,但是不均衡。

  现有绿色金融发展主要靠政策引导和行政压力,政策引导和行政压力过程中的标准存在问题,政策绩效评价可能也存在问题。

  还有金融机构,把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纳入到金融机构自身的战略中是不多的,有一部分走得比较快的金融机构,从我的接触了解到的还是没有真正纳入到战略中。要说原因也比较简单,因为它的成本收益甚至不如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成本收益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获客、风控、降成本对金融机构的效益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许多转型、绿色金融方面相对比较弱一些。这里有几个原因:金融机构普遍不懂绿色技术,特别在绿色技术的早期如果金融机构投入的话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它不确定性非常强。从政府的政策来看和金融机构风险共担,特别在比较早期的绿色技术创新的风险共担方面做得不够。还有特别大型机构投资者、国有机构投资者,在考评方面是有压力的,我们走访了一家很大的机构投资,投资者说我们最重要的标准是投资回报率不能低于8%,财政要考核我们的指标,如果低于8%,日子就不好过,影响一系列后续的收入、绩效考评,国企考评机制方面也没有跟上。

  未来要更好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绿色转型,我觉得需要政策集成,而且需要多方协同。比如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协同,我们看到绿色金融改革开放试验区,五省八市推出试验区的时候,地方政府有很大能量的,但是没有做绿色金融改革试点的,除非有一些争取想进入第二批的试验区的地方政府,其它地方政府在绿色转型方面动力是不够的,中央和地方如何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更好地协调是重点。

  一个政策集成和协同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包括规划、建筑、环境、能源、金融这些职能部门怎么协调。有关的信息评估缺少信息,环境部门信息怎么样让金融部门更好、更方便地获取,这我觉得是需要关注的一件事。还有行业协会,现在行业协会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包括金融相关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有没有关注到绿色转型问题,能不能有效发挥职能,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此外,法律法规政策的配套协调问题,比如贷款通则到现在没有修改,贷款通则要求贷款必须有抵押品,金融机构就比较困难了。我们做了案例调研,现在一些企业通过治理环境形成的生态资产基本上没有办法作为有效资产进行抵押和流转,也没有办法估值,大概是靠企业自身信用和其它非绿色资产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物。

  从教育的角度,中国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小学生知道我们怎么样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该加到小学生课本里。

  还有一个范畴是社区,社区有教育的问题,有零碳社区排放的问题。其实现在对于碳减排、碳达峰的事情,对社区民众的激励设置还不如老房子加装电梯,老房加装电梯还有一些居民积极主动协调,但没有人协调做碳减排的行为。其实中国有大量的屋顶、墙面都可以用来光伏发电,其成本增加也不多,这些是需要激励和协同的。

  最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例如蚂蚁森林的项目,老外一提企业社会责任就讲蚂蚁森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怎么样给予更好的激励,让一个企业做的事情变成很多企业都来做。谈金融不能只谈金融,金融依托的是社区、实体经济和政府。如果社区都没有绿色转型的理念,没有向着绿色生产生活的方式努力,只靠金融是起不了作用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36金融财经APP

何中夫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