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大 专家呼吁更多心理援助

2020-03-28 11:10已围观

(实习记者 蒋模婷 记者 马丹萌)目前武汉疫情逐渐稳定,城市即将解封,但对不少医护人员来说,抗疫给身心带来的巨大压力难以忘怀。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心理学教授官锐园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了311名疫情期间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发现约三分之一曾经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且有三分之一希望得到网上或电话心理咨询服务。

官锐园在本月26日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与杜松医疗联合举办的线上讲座上介绍了上述调查。该调查受访者中女性占73%,男性占27%,职业包括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以衡量受访对象的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程度。量表共有20个条目,一般达到6、7分以上会被认为有一定的心理症状。39%的受访者达到6分以上,33%在7分以上。

疫情等灾难事件往往超出群体和个体的应对能力,容易导致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此前在本月18日,《柳叶刀》发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刘肇瑞主任等的一项研究,称中国新冠疫情中六分之一的医护人员有心理困扰。而在线上讲座期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苏珊•罗森塔尔(Susan L. Rosenthal)解释,医护人员在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为情绪耗竭、成就感缺乏和去人格化,即感受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关联。

此外,疫情期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救治方法和必要的医疗物资,医护人员很难获得工作成就感,而医护人员的心理疾患甚至不一定需要来自亲身经历,他们关心的患者与同事的经历、媒体的报道,也有可能导致继发性创伤压力。

官锐园呼吁有更多机构在此类极端情况下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此外,有多名专家提及,政策上的支持也对缓解医护人员身心压力颇有帮助。

焦虑为主

39岁的卓恺明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主治医师,也是上海市援鄂的第九批医疗团队的一员。从2月26日起,他和另外四名同事驻扎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通过网上、电话、面对面单人及团体咨询等多种方式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卓恺明提到,突发疫情下很多医护人员缺乏心理准备,处于应激状态下,加之抗疫工作繁重难度大,“三班倒”导致睡眠饮食不规律,身心压力在所难免。外界因素带来的压力,还会诱发与个人背景相关的潜在心理问题。

卓恺明回忆了一个案例:一名医护人员瞒着家人在武汉一线抗疫,而母亲患有慢性疾病,因季节因素有加重趋势。这名医护人员独自住在酒店,不仅要面临工作压力和对疫情的恐惧,而且不敢与家人多交流,甚至因为害怕露馅不敢问母亲的近况,心里十分内疚。而救治的新冠患者中有不少老人,还有些抢救失败,更令他想到自己的母亲,情绪低沉。这名医护人员来求助时受严重的失眠折磨,还有频繁的头痛、头晕。针对他的情况,卓恺明医生提供了安眠药使用指导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建议,包括睡前减少使用手机、减少饮用咖啡、三班倒休息期间减少卧床尽量运动等,后来他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官锐园介绍,受访者反映最普遍的心理症状是容易疲劳、睡眠质量差和感到不安与紧张,说明他们的主要的负面情绪是焦虑。而医护人员最主要的困扰是担心家人被传染,以及同事或自己出现疑似症状。

调查发现,女性、护士和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受访者,相较而言更容易出现心理症状,但官锐园也提及,此前有研究显示,女性更容易出现心理症状的同时更乐于表达,而在男性出现心理症状后更不愿意表达,自杀率也更高。

呼吁更多心理援助

不少受访的医护人员曾尝试各种方式进行心理自救。调查中,排在前三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是做好防护措施、学习病毒相关知识和注意休息。一半以上的人曾在网上搜索过心理支持资源,最常采用的心理学自助方式是看心理学公众号、阅读相关书籍和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参与心理互助小组。

受访者表示,外界的支持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调节至关重要。89%的医护人员认为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能缓解他们的心理症状,85%以上称医院的支持能缓解焦虑情绪,也有很多人提到诊疗的规范和秩序至关重要。

官锐园发现,有心理健康症状的医护人员使用网络心理自助资源的比例小,而无症状的医护人员使用的心理自助资源更多,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机构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

她提到,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得到网上或电话的心理咨询服务,而三分之一反映自己出现心理症状,这两个群体应该是相对应的。此外,一半以上的受访者称希望能在微信上使用放松方法的小程序,或者收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链接推送。

官锐园指出,疫情期间的一些政策有效改善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轮换制、各地医疗人员援鄂、津贴补助制,以及邀请医护人员接受新闻采访,加强民众对医护人员的了解。这些政策能让医护人员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缓解他们身心上承受的高压。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大卫•罗伊(David P. Roye, Jr.)则说,自己的同事和孩子在纽约市抗疫一线,目前都在超负荷工作,政策上保证医疗物资设备的供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

疫情发展至今,全球的医护人员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本月24日,意大利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排名第一的大区伦巴第区一名34岁的护士Daniela Trezzi在确诊染上新冠病毒后自杀,意大利国家护士协会称,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下,这样的自杀事件可能还会上演。

尽管目前国内各地基本实现本土病例“零增长”,但卓恺明提醒,目前心理援助工作仍不能放松。他提到,自己接到心理求助的高峰期是在三月中旬疫情明显缓解的时候,因为疫情最紧张的时期许多医护人员还在应激状态下,工作也很紧张,反而无暇进行心理咨询。而现今许多返乡的援鄂医护人员还在集中隔离,需要适应生活状态的剧变,且当前国内境外输入案例还在不断增长,疫情远未结束,因此医护人员隔离期间的心理援助十分重要。

卓恺明还解释,绝大部分医护人员心理上会逐渐自我调节与适应,但也可能有个别医护人员会在疫情后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患,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

(财新实习记者曾毓坤对本文亦有贡献)

此文限时免费阅读。感谢热心读者订阅,支持新闻人一线探求真相!成为,畅读!

更多报道详见:

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标签云

广告位